发布时间:2025-08-14 16:59 信息来源: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1.把握连续性,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互鉴融通始终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分不开。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新征程上,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要多角度多形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将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2.把握创新性,为赓续中华文脉提供不竭动力
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新征程上,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加强各民族间、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把握统一性,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如,在各民族流传的神话系统中,都有盘古、伏羲女娲、炎黄、尧舜禹的源流,都有“同源共祖”的叙事,《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三大史诗以及古老象形文字记载的东巴史诗、贝叶上的傣族史诗等,都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新征程上,要促进各民族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4.把握包容性,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新征程上,要引导各族人民深刻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增进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5.把握和平性,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和为贵。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以瓷器、丝绸、典籍、农具等作为文化交流纽带,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在当代全球治理格局中,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新征程上,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情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为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