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厅扶贫队长付出满满的艰辛和真诚,收获更多的信任与友爱
发布时间:2016-08-25 00:00 信息来源: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王队,快点好起来,出了院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组的产业项目,”三组组长兰东平关切地说
8月20日(即上周星期六),市县扶贫办调研高椅乡翁高村光伏发电产业项目。下午,省文化厅驻翁高村扶贫队队长王晓林及队员李宇梁等所乘车辆在返回县城途中发生车祸,车上几人不同程度受伤。据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介绍,目前就队长王晓林伤势较为严重,外伤致鼻骨骨折,硬腭骨折,上唇挫裂伤,外伤性C1牙缺失,右颜面部软组织挫伤并积气;其余伤者都只是轻微受伤,均无大碍
“王队,好好养伤,翁高村精准扶贫工作离不开你呀……”
“王队,让你受痛了……来看你我都没什么可拿的,只带了些土鸡蛋给补补身子。”
“……我熬了些鸡汤,还有点热,可能不太合你胃口,也尝尝吧,身体好得快些……”
23日上午,惊闻省文化厅驻高椅乡翁高村扶贫队队长王晓林等扶贫工作队员周六加班路上因车祸受伤,高椅乡翁高村10余名村民自发相约前来县人民医院探望。
听到你们受伤,我们都想来看看
村民黄冬香为赶早,和丈夫凌晨两点多钟就起床烧火热水,杀鸡为受伤扶贫队员熬鸡汤。她说,头天晚上熬的鸡汤到第二天就不新鲜了,起太迟了鸡汤又熬不好,凌晨两三点起床熬汤火候正好,送到医院来还新鲜。她说,这次自己是和丈夫骑摩托车来的,另外还带了两只活的土鸡来给队员们补身体。其他村民有的是自己搭车、租车、过渡赶来的,也带了自家养的土鸡、土鸡蛋、自家地里摘的西瓜等土产品,以表达山里人的心意。
浓浓的爱心鸡汤
“我只是受了点轻伤,你们这么多人这么远带这么多东西来看我,我怎么好意思。回去告诉大家,这些天村上修路、抓好生产要紧,不要再来看我了,过几天我就会回村上的……”王晓林挣扎一下斜躺在病床上,张开受伤肿胀的嘴唇,对站在他床边的翁高村村长兰大发说。
村民们的心意
“这都是大家自发来的,他们要来,我拦也拦不住。他们在村里找不着你,听说你受伤了,硬要让我带路来看看。今天书记(翁高村支部书记兰喜龙)在村里带大家修路,好多人都想来,书记说等我们回村里了,明天再换着来……”
“是啊,这不能怪村长,是我们大家自己要来的。你们千里迢迢从长沙到我们这穷山沟里来扶贫,真心实意来帮助我们,你们受伤了我们都想来看看……”村长兰大发感到有点儿“委屈”,村民们连忙解释。
我让鸡透透气,别闷坏了
王队,你们快点好起来呀,翁高村扶贫工作盼着你呐……
县扶贫办主任肖志友介绍,高椅乡翁高村作为省文化厅扶贫联系点,扶贫工作组于去年4月10日正式进驻翁高。别看队长王晓林来自大城市,远离农村,工作组有些队员也还很年轻,可办起实事来毫不含糊。
2015年4月,扶贫队入驻翁高村
他们走村串户,了解群众情况,做思想转变工作,村头巷尾一向爱叫的狗都不叫了;跑项目,跑资金,各方联系协调,指导项目实施,基本没有双休日。该村村支两委为积极配合扶贫队开展精准扶贫,支部书记兰喜龙便宜处理掉了家里养的30多只羊,村长兰大发也停止了杀猪卖肉的生意,妇女主任陈亿群也一门心思搞村里的建设。在扶贫工作组指导帮助下,一年余来,翁高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5年6月24日,翁高村村部前面是一片荒草地,还有多处塌方
2016年5月6日,村部变了样
村长兰大发说,工作组扶贫到翁高是翁高老百姓的福气。自工作队进驻后,村里闲来打牌的少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多了。据他介绍,由于翁高地处偏僻,村民出行、材料运输等极不方便。去年,工作队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筹措资金130万元,帮助村里修建联村公路2公里,村级公路1.2公里,新建、扩宽改造组级公路3公里。这是一份让村民最振奋的成绩单。去年6月,省文化厅扶贫工作队还筹资30万元,将自来水接装到户,解决了80户400余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12月,对村里2.5公里的水利水渠进行改造。此外还完成了无房户新房修建,村部提质改造、文化广场修建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一年,就整合资金200余万元,70%以上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先解决多数老百姓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今年,工作重心已转移到产业帮扶上来。
核桃林基地
“为了这片核桃林,这条路都被我们踩出来了,现在我们开起挖机进来挖一条林间管理的便道!”今年5月6日,王晓林为核桃林基地便道踩线时说
工作组正在着力帮助翁高村构建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吸引农户以各种形式积极灵活参与的发展模式。投入30万元种下可实现长期效益的120亩山核桃,投入40万元完成了装机3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并已运行,且正在选址,计划再实施一装机6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成立了会同县康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翁高村玉兰片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村民入股后通过参与公司管理和劳动实现收益。努力将长期获益的产业与短频快的产业结合,既要让精准帮扶立竿见影,又要让农民长期获利。并计划通过公司整合多个产业合作社资源,走出一条集体带动散户的路子,实现所有农民增收。
王晓林最关心兰田家的羊,一有时间总会来看看
“如果没有集体的引领,农民就没有方向感,就不知道做什么产业、不会做产业、乱做产业,或是产业出来了,却因为卖不出去得不到收益。”翁高村四组村民、扶贫户兰秀军说,该村的养殖合作社已吸引31户村民利用翁高优越的生态资源参与山羊、生猪、土鸡、泥鳅等合作生态养殖(其中80%是贫困户)。去年,该合作社就通过扶贫工作组联系商家,在翁高买走了3000多斤羊肉、1000多斤猪肉。合作社成员通过养殖,平均增收1万元左右。今年自己就在工作组指导下养了2亩多地的泥鳅,计划慢慢摸索,再将规模扩大到10亩左右。三组的扶贫户兰辉,因双腿肌肉萎缩,在家干不了起力活,在工作组指导下,参与山核桃种植,并增强了发展意识,扩大了原有蜜蜂养殖规模。
兰大发说,翁高村目前正在邀请文物、地质、旅游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规划,拟修复兰氏宗祠、民俗风情凉亭等古迹,积极打造湖南省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百户苗寨”,瞄准高椅古村、洪江古商城,开发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用扶贫队长王晓琳的话就是:通过发展脱贫产业,建立长效发展致富机制,即使今后工作队走了,但翁高的产业仍能持续发展,群众仍能增收,要留下一支可自己“造血”永不离开的帮扶队。
正是这份真诚朴实的情感和勤勉务实的态度,让帮助和受助双方的心里充满了暖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