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9 16:12 信息来源:怀化市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怀化交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注重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系统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大力推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奋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提供了强力交通支撑。
这七十年来,怀化交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了从山路难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提升。
自古以来怀化就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地处全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地带,全市境内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纵横,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交通条件落后。1949年,怀化全市人民开始了新生活,交通得到了新发展。随着1978年湘黔、枝柳铁路相继建成在怀化形成十字型贯通,怀化就从一个叫榆树湾的小渔村成长为“火车拖来的城市”,通过不断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怀化交通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区域性综合交通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心工作,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在国省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交通事业发展,助力全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4年沪昆高铁建成通车,怀化正式迈入“高铁时代”,2017年正式入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交通发展的“三级跳”,形成了“海、陆、空”“铁、公、机”立体式交通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交通选择和体验,为怀化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这七十年来,怀化交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的华丽转变。
在70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怀化交通人秉承“劲悍决烈”“忍苦习劳”“敢为人先”的湖湘士气,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交通奇迹。1953年安江成立湖南省运输局安江汽车总站;1972年怀化火车站建成,正式开工铁路业务;1984年运输市场全面开放,运输业蓬勃发展,助推改革开放全面发展;1998年国道209怀化至黔城段改建竣工通车,结束了怀化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2005年一架广州经停长沙的空客A-319飞机在芷江机场降落,芷江机场正式复航;2007年邵怀、怀新高速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打开了我市连接东西的大门;2014年沪昆高铁长沙至新晃段通车运营,我市正式通行高铁列车;2017年沅水常德至浦市航道整治工程完成,我市500吨级航道得到发展;2018年我市公交全国一卡通正式发行,公交服务进一步便民;2003年以来,我市连续16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为重点民生实事考核项目,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近10年来, 怀化交通运输系统坚持发展质量和效益并重,大力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有力推动怀化交通运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70年来,一代代怀化交通人勇于担当作为,敢于追求卓越,善于创造奇迹,在雪峰山盘山公路、沅水大桥、雪峰山隧道,筑起了一座座“开路先锋”的不朽丰碑;在抗冰救灾和抗洪抢险一线,在治超执法路上,在运输管理途中,用热血捍卫忠诚,用奉献诠释担当,谱写了一部部感动中国的精彩篇章。可以说,交通已经成为怀化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标志、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行业之一。
这七十年来,怀化交通聚力建设、服务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历史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怀化交通运输系统抢抓国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民经济发展重点的战略机遇,全力以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路网结构更趋优化,运输体系日臻成熟,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机场方面,芷江机场已建成2600米跑道,通航15个城市;铁路方面,沪昆高铁、怀邵衡快铁和沪昆、焦柳、渝怀铁路形成“米”字形网络,通达全国各地;高速公路方面,目前全市共有6条,连通全市13个县市区,打通出省通道2个,通车里程达到701公里,位居全省第1,高速公路已成为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干线公路方面,截至2018年底达到3450公里,实现了100%县市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除洪江区外全部通畅国道,在提升路网综合效益、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公路方面,总里程达到1.66万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乡镇通客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47%。内河水运方面,通航里程达122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以沅水为依托、舞水辰水酉水渠水航道为骨架、沅陵港辰溪港洪江港怀化港为主枢纽的内河水运体系。运输服务方面,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汽车客运站3032个,其中三级以上站26个,客运班线1212条,营运汽车、船舶、城市公交、出租车数量分别达到2.67万辆、1032艘、1174辆、2037台,极大地方便了全市广大群众出行和货物流通。
这七十年来,怀化交通坚定改革、锐意创新,实现了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高质量”的重大转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怀化交通运输系统坚持把交通改革作为主要动力,纵深推进交通运输各项改革工作,完善优化交通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发展体制,充分激发了行业发展活力,正推动着交通运输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公路建设由单一的政府养路费投资向多元化筹资、多主体投资方式转变,特别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为公路建设大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局面。改革完善交通工程招投标制度,出台公路水运工程项目招标分类资审随机分配合理低价法实施办法,大力推行电子招投标,有效防范违规干预、围标串标等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减收费项目、推进网络办理、实施并联许可为重点着力降成本,以消除断头路、实施窄路加宽、强化安保设施为重点着力补短板,以完善物流大通道、推进交通信息化、支持交通新业态为重点着力强服务。深化交通法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全面落实,工程建设、运输服务等行业5大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实现权力大瘦身、服务大提质;严格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中,厘清职责,强化社会监理对质量安全的监督,提升监理效能;开展设计施工总承包,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开展建设项目从业人员履约专项整治行动,对违约违规问题保持高压态势,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诚信守约、风清气正的交通建设环境。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出租车和网约车改革,行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释放。
这七十年来,怀化交通创新服务、保障民生,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基本适应”的发展跃升。
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产业和服务型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怀化交通艰难起步,交通发展一度滞后,运输服务相对匮乏,很难满足广大群众日常出行需求。经历70年不懈拼搏,怀化交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时至今日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和运输体系,基本能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出行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怀化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创新交通运输服务方式,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让全市广大群众从交通发展中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交通扶贫取得新进展,全市贫困地区加大交通项目投入,完善贫困地区交通网络,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25户以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大力实施“交通+特色产业”扶贫工程,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贫困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运输服务迈上新台阶,深化路域环境整治,进一步理顺机制、解决顽疾、优化服务;推出道路运输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业务协同办公,营运车辆年审业务办理仅需30秒,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施机动车驾培模式改革,驾培机构实行“计时收费、先培后付”模式;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创建公交都市和推进交通一卡通,大力建设客运枢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按照“一县一公司、公车公营、系统规划、乡村全通、价格惠民”的工作原则,大力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不方便等问题。安全保障实现新突破,创新开展“隐患清零”,责任层层下压、隐患动态销号,“两客一危”车辆超速和疲劳驾驶显著下降;建立覆盖全市重点渡口的视频监控分级管理系统,完成渡口渡船标准化改造和锚地建设,水上交通安全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全面开展公路治超,不断强化科技治超、联动治超,试点推广非现场执法,治超综合效益显著。绿色交通建设呈现新气象,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推进沅水岸线港口码头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守护好一江碧水”,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推行生态环保设计,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力推行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全力打造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