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 • 环评与排污许可篇

发布时间:2022-10-20 12:43 信息来源:怀化市生态环境局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已成新常态,绿色已然成为怀化最鲜明靓丽的底色,良好生态为奋起二次创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怀化蓄满雄厚动能。十年磨剑,风雨兼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开设“怀化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栏目,多维度展现十年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奋斗足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环评与排污许可篇”。

十年来,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立足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源头严防和过程严管效能逐步提升。2013年来,我市完成权限内建设项目环评审批5769个,总投资超2480亿元,为服务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全市3843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引导支撑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逐步见效。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全覆盖,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环评全面推进,在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促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

建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台账、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建立了重点项目审批提前介入机制和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涉及多部门审批的采取并联审批、同步审批和联动审批,协调解决环评突出问题。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转评估、评估与审批同步,同时边公示、边审批、边出批复,待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立即给批复。

深化“放管服”改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述文在政务服务窗口检验服务流程,为服务对象送上行政许可文书

下放权限。出台了《怀化市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1年本)》,将95%以上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类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市区分局。

创新机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容缺受理”、“编审同步”创新模式。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排污许可证核发容缺受理的通知》,对5项审批资料实施容缺受理;制定实施了《环评与排污许可同步审批的实施方案》(试行),实行环评与排污许可统一受理、统一评估和审批。对建设单位在前期立项等阶段提前介入指导,实行环评审批与规划审批联动。推动部门职能向“减审批、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强监管、优服务”方向转变。

优化服务。新冠疫情期间,防疫物资和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环评应急保障,其他项目实行“不见面”“函审制”审批。大幅压减审批时限,将报告书项目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报告表项目由30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登记表项目由审批改为备案,环评审批受理材料由7项减少为3项。持续开展进园区、入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和“促复工复产、促环保落实、促环境安全”的“三送、三促”助企纾困服务活动。

市生态环境局赴新晃开展“助企纾困”帮扶活动

强化中介机构监管。2015年,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与市环境保护局脱钩,环评文件编制中介服务迈入市场化。编制《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法律法规宣传手册》《怀化市重点管理单位排污许可服务指南》,为企业办理环评和排污许可提供政策指导。建立了环评机构和环评编制人员监管机制,以制度规范审批,从源头严防环评机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提篮子”及“挂靠”等乱象。

建立全地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组织印发系列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截至2021年底,市县两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面完成政府审议并发布实施,全市共划分155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管控单元37个、重点管控单元42个、一般管控单元36个,发布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积累了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

开设排污许可“一件事一次办”受理窗口,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排污许可审批条件和流程全市统一。建立了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发证登记、证后监管以及“互联网+环保”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了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证后信息公开和监管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