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警情发布

开学季“聪明药”又冒头?@家长朋友们,世上并无“聪明药”,请谨记!

发布时间:2025-09-12 08:30 信息来源:怀化禁毒

又是一年开学季

“神兽回笼”让家长们终于能松口气

但这份轻松里

往往还藏着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隐隐担忧

就在这时

若有一款所谓的“聪明药”突然闯入视野

吹嘘能让孩子注意力飙升、成绩“开挂”

难免让人动心思

难道真有能直接提高分数的“神药”?

答案自然是不存在!

所谓“聪明药”

本质上多是应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俗称“多动症”)

需严格管控的处方药

不仅对普通孩子毫无提分作用

滥用还会引发健康风险


与其寄希望于“捷径”

不如提前做好防范

下面这份防范“聪明药”滥用的实用宝典

请家长们务必收好!

“聪明药”是指?

“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阿德拉(主要成分为右苯丙胺)、莫达非尼三类精神药品。这类药物的核心作用是帮助ADHD患者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使其能正常参与学习和生活,并非提升健康孩子智力或成绩的“特效药”,健康儿童使用反而可能出现失眠、心悸、情绪波动等副作用,甚至产生药物依赖。


在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全部属于国家严管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的特性。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症状。


“血淋淋”的案例

1、杨宏(化名)案例: 杨宏,北方某省市级重点中学优等生,高一高二成绩稳居班级前五,高三下滑至十名开外。母亲未咨询医生,通过非正规渠道购“聪明药”给其服用。杨宏服药后注意力提升,自行加量,随后出现失眠、掉发、心悸等问题;母亲让其停药,引发头痛、恶心、精神恍惚的剧烈戒断反应,学习状态骤降。后续杨宏自行网购“聪明药”,因加大剂量,失眠、脱发、被害妄想症状加重,就医后发现所服药物除含哌甲酯,还含俗称“摇头丸”、高度成瘾的苯丙胺类物质。

2、张丽(化名)案例:张丽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备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时,因感到力不从心,通过境外加密通讯工具从境外卖家处购买“聪明药”利他林。初次服用后,他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维敏捷度有所提升,且顺利通过了考试。此后他陷入了服用“聪明药”的恶性循环,身体和精神状况逐渐恶化,情绪也变得极不稳定,时常毫无缘由地陷入焦虑与狂躁之中,或者陷入深深的抑郁情绪里无法自拔。身体上,他开始出现手抖、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整个人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3、郭涛(化名)案例:备考研究生的郭涛,在社交媒体看到“聪明药”能提高专注力的分享后,于二手平台花160元购买一瓶印度版利他林(核心成分为哌甲酯),期间考研“搭子”还向他索要过几粒。服药后,郭涛出现明显情绪波动和幻觉,因恐惧失控,最终丢弃剩余药物。

“聪明药”主要包括哪些?

1、利他林——哌甲酯、哌醋甲酯

利他林是哌甲酯的商品名称,也有地方写作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被广泛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嗜睡症的治疗。

2、阿德拉——苯丙胺

阿德拉是一种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症以及发作性嗜睡症的处方药,它含有的苯丙胺属于一类管制精神类药物,不可私自购买。

考虑到该药具有较高的成瘾性,且具有易制毒的特征--在苯丙胺上再合成一个化学结构,就会成为冰毒。因此我国尚未批准上市。

3、莫达非尼

莫达非尼是一种觉醒促进剂,属于中枢神经兴奋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嗜睡症,由于具有强烈且持久的觉醒作用,在国外常被私下用来帮助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莫达非尼同样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被严格管制。

“聪明药”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1、利他林——哌甲酯、哌醋甲酯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失眠、焦虑、头痛、头晕、焦躁不安、神经质、厌食、心情低落、感觉异常多汗、心动过速、高血压等。

根据《2013 年中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哌醋甲酯属于一类管制精神类药物,具有成瘾性。久服可出现依赖性,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症状。


2、阿得拉——苯丙胺


滥用该类药物有很大的心理成瘾性,短期服用即有明显的副作用,表现为严重的抑郁倾向,而且会产生严重的药物依赖,虽然每天抑制在一粒以内,但还是感觉得到严重的副作用,每天只睡 3个小时,如行尸走肉一般。


3、莫达非尼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头痛、失眠、食欲降低等。长期使用还可以导致情绪不稳、抑郁、狂躁、焦虑等精神症状。

莫达非尼虽然能够促进觉醒,缩短睡眠时间,但身体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睡眠、休息时间,长期剥夺睡眠,生物钟规律紊乱,会引起精神症状。

怀化禁毒郑重提醒:

国家禁毒办发布的

《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指出

“聪明药”等麻精药品滥用

快速蔓延,滥用人数增多

青少年滥用问题突出

成绩提升无捷径,切勿因一时焦虑

用“聪明药”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应理性看待成绩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社会也需加强宣传与监管

共同筑牢抵御“聪明药”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