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湖南怀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亮点之四十七】做好民族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怀化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设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3-11-01 07:52 信息来源: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怀化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位于怀化学院,于2020年获批成立。目前基地共有核心研究成员52人,其中博士31人。成立以来,基地以“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为研究方向,设文化传承、保护、创新研究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两个团队,提出了不少具有前瞻性、效力性和执行性的政策建议,力求建设成为在西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及人才培养中心。

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围绕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基地重点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社会治理与包容发展、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三个子方向开展研究服务,努力促进各族群众在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结合武陵山片区传统村镇保护规划、现代村镇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景观传承与资源利用等内容,深度挖掘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的独特元素,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社会治理与包容发展研究。致力于梳理武陵山片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研究如何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治理环境,为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如通过对侗族侗款、苗族贾理等传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深入研究来完善村规民约等。

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着力挖掘传统生态智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学习借鉴的地方经验,努力促进武陵山片区广大民族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基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坚持践行“立足本土 整合力量 重在建设 服务社会”的原则和宗旨。基础研究深厚。近年来共获得各类科研课题百余项,其中包括“沅水流域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等16项国家社科课题,“武陵山片区湖南丝弦的发展对策研究”等13项文化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课题。在CSCD、CSSCI、SCOPUS、北大核心等高级别刊物发表《湘西永顺土司的社会治理与国家认同》等代表性学术论文55篇。出版《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及当代发展——基于武陵山片区的重点调查》等研究专著34本。

应用对策研究转化实施效果明显。基地提交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对策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2次,被省直部门采纳应用3次,提交的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咨询报告、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被市直部门采纳应用13次。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获得116项外观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共培训学员500余人,一批优秀学员已成长为当地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带头人。同时,基地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为村民致富创造了条件。先后为靖州地笋苗寨、岩脚侗寨、沅陵借母溪打造了文艺演出《流淌在童话世界的快乐老家》《丝路女儿国》《狃子花开》。担任“大戊梁歌会”等重点文旅项目主创人员,为民族自治县创编了《盛世嘎玛》和《歌声飘过锦江河》等文艺项目,成为了演艺脱贫的经典案例。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优秀民族文化的交流,基地与台湾两岸书院达成了共建“两岸书院怀化学院研习中心”的共识,力求将基地打造成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术交流基地、两岸“非遗传承、文创共融”基地、涉台教育基地、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基地。

下一步,怀化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将持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基地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努力打造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加强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采集、整理并全面解读武陵山古籍文献,推进“中华文化与五溪文明”课程建设等,努力将基地建设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