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民族民宗

苗族

发布时间:2020-05-17 00:00 信息来源:市民宗委

族  源
怀化市的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在它们形成发展过程中,既有本地土著居民,又有从江淮流域迁入的“荆蛮”,还有汉族和其他民族古代先民的融入,因而组成成分比较复杂。春秋中期,一部分“荆蛮”人随着楚国对江南的开发,而深入沅水中上游定居繁衍,并和当地人(包括土著人、濮人、越人、乌浒人、伶人等)结合,互相通婚,不断同化融合,以致形成为散居于五溪地区苗族部落,系“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的一部分。秦汉之际,五溪地区苗族势力发展很快,历史上曾发生:“苗酋田疆拒莽”、渠帅相单程领导五溪地区各族人民反抗汉王朝的斗争。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汉人为避战乱大量迁入沅水中上游,其中一些大姓强占田庄,而把许多苗民驱赶到深山老林,致使苗族的发展受阻。唐宋时代,朝廷对西南蛮夷实行羁縻政策,“地不输赋,人不服役”,种族内部由土官统治,并允许土官建立自己的军队。因而五溪地区的苗族得到发展。尤其是叙州南部(巫、渠水流域)的苗族迅速崛起,首领为潘金盛,以靖州飞山为中心,团结汉、侗、僚、瑶等族,逐渐发展为“飞山蛮”,势力相当强大。五代初,敢与马楚政权抗衡。后虽被吕师周所败,但也迫使马殷放弃武力征服,而改用土官统治,封杨再思为诚州刺史。南宋以后,原居巫水流域的杨、潘、蓝、李、秦等姓氏,因为自称为“猫”,便有“苗”的民族专称。如元代苗酋杨通贯,赐名完者,统有苗军数万人。原居于渠水流域的杨、蒙、李等姓,自称“仡蒙”,因女子衣服多为红色,俗称“红苗”。
    明清时期,朝廷对湘、黔边境地区苗民实行歧视和高压政策,强迫其剪发穿汉衣,不准苗家讲苗话,不准“生苗”子弟上学念书等,在军事上,广设哨卡,三里一哨卡,五里一碉堡,处处森严壁垒,并多次用兵,使苗族人民遭受空前的摧残,“杀戮十之八九”,以致出现“数十寨无一人”的荒凉凄惨情况。麻阳明初区划为39里,永乐元年并为7里,把苗族人民的土地作为叛产、绝产没收为屯田。但是,苗族人民不畏强暴,多次与封建统治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解放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苗族人民重获新生,并和其他兄弟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开发山区经济。

人口和分布
    怀化市苗族,主要聚居于麻阳、沅陵、靖州等县,会同、通道、芷江、新晃、洪江市等县的边远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苗族人口,历史资料只笼统称“五溪蛮”、“武陵蛮”、“辰叙蛮”,没有对苗族户口专项统计。清代史籍中的“苗”,又包括侗、彝、瑶族人民。总的说来,一九四九年前苗族人口繁衍不快。其原因,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剿伐、驱赶,麻阳、会同、靖州等地的部分苗民逃迁至外县、外省;一部分苗民则被迫隐瞒苗族身份,而报称汉族;当然也有部分和汉族杂处的苗民已融化为汉人。
解放后,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苗族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一些原来改报汉族的苗民,自动申请恢复苗族成份,许多地方苗族人口成倍增加。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拥有苗族人口725057人,占总人口的15.63%,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499326人增加225731人。
    麻阳苗族,在明代主要聚居于张家堡、老旺、牛天、板半、铜信溪、曹家、田家冲、龙头板、横土、新田、冷风坳、羊角、中寨、杨家、谭家、龙坪、陇头等大小25寨。清代,有苗寨47处,并于岩门、滥泥一带设置苗官,以督察之。解放后,各乡、村皆有苗族人口分布。1987年,全县18个乡、6镇、307村,共有苗族人口157435人,占总人口的52.1%。1990年,全县苗族人口增加到231433人,占总人口的73%。其中,高村镇12709人,锦和镇12887人,江口墟11433人,岩门11415人,兰里22521人,拖冲5487人,尧市7370人,文昌阁9912人,大桥江8526人,舒家村9750人,隆家堡7288人,谭家寨6668人,石羊哨7661人,板栗树7954人,谷达坡1274人,高村13919人,兰村4104人,栗坪8443人,绿溪口13226人,和平溪3490人,黄双9592人。
    靖州苗族系该县主体民族之一,有花衣苗、青衣苗、白头苗之分。花衣苗分布在三锹、藕团、平茶、新厂等乡;青衣苗分布在大堡子、坳上、太阳坪、甘棠和江东等乡镇;白头苗分布在新厂、铺口、江东、藕团等乡。明万历年以前,该县有土著苗民14829人,万历年间降至7594人,民国末年不到5000人。解放后,苗族人口增加较快。1953年,全县有苗民7325人,1982年增至35084人,通过恢复民族成份后的1988年,苗族人口达到72900人,占全县总人口218286人的33.4%。其中,大堡子乡13602人,坳上5844人,三锹4340人,平茶4242人,新厂9503人,藕团8607人,江东3073人,文溪907人,甘棠5647人,太阳坪3335人,艮山口1261人,飞山514人,渠阳镇802人,排牙山97人。
    沅陵县历为苗族聚居区,秦汉开始,中原汉人不断迁入,与苗民杂居,经过长期的同化、融合,很多苗民与汉人无异,惟县西、西南、西北部的深溪、西溪、舒溪、杨溪、荔溪、丑溪、耍溪、蓝溪流域,仍有大部分人保留与苗族相似的语言、习俗、服饰,自称“果熊”。这些地区,清政府视为苗地,曾划入“乾嘉苗民起义”时的《苗疆御览图》。民国时期,这些“果熊”被迫登记为“汉族”。以致1952年湘西行署各县兄弟民族人口统计表中,沅陵县无苗族人口。此后,随着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原来登记为汉族的苗民,有部分正式改正为苗族。1986年,有苗族人口34935人,1987年增至36715人。1985年建立清水坪、棋坪两个苗族乡。1990年增至187377人。2000年,沅陵苗族人口达217613人。

习  俗
    境内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还有的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此外佛教、道教在苗乡也流行。过去,麻阳苗族最盛行的是崇拜盘瓠。他们认为盘瓠是苗族的始祖,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尊神。有些苗家堂屋的神龛上还立有盘瓠大王神位。至今麻阳境内保存的盘瓠庙宇遗址,在锦江两岸有18处。以高村乡温水村田姓盘瓠庙最大。此庙建于明朝永乐二年,系砖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依村傍水、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静。庙内正殿设有石砌供案,上立三块石碑,正中是“本祭盘瓠大王位”,左右是“新息大王”和“四官大王”石碑。供案两边是一对栩栩如生的龙头,大门上方有扇形浮雕图案,中间立着一只龙犬,周围刻有雀鸟。庙的两侧建有长廊,停放着两只龙舟,相传盘瓠大王是乘舟过洞庭,经沅江,溯辰河到达麻阳的。每年年头岁末和农历五月,周围几十里的苗族群众,都要到盘瓠庙祭祀。主要活动:一是椎牛杀猪祭祀盘瓠;二是接龙参神,(麻阳苗民称盘瓠大王为“龙王”,因此,祭祀盘瓠大王仪式,又叫做“接龙参神”)。每年农历五月,麻阳漫水的苗民集中在盘瓠庙前,举行盛大仪式,在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下齐声高唱《接龙歌》放龙舟下水,划着龙舟到沿江寺庙参神。三是抬犬求雨。一九四九年前,麻阳有些地方用木头雕成犬的形象,放在祖神祠中。每逢久旱无雨,就将木犬抬到江边或池洞口去求雨。
    沅陵苗族崇拜辛女。旧时庵堂里还有辛女像,有的人把辛女像供在自家神龛上。农历十月辛女生日,苗族烧香朝拜,当作自己的祖宗敬奉。历史上沅陵苗族兴“跳香”。跳香仪式由巫师主持,一般在跳香殿里举行,又叫“十月明香大会”,仪式中有请神、安神、娱神、送神等内容。高潮是娱神。跳香的目的是庆丰收和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希望五谷六畜能够正常生长。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麻阳苗乡的舞蹈主要是花灯。每年春节,四乡的花灯队,   举起“神灯”,敲锣打鼓,走村串寨,玩灯拜年。“花灯”又称“跳灯”、“摆灯”。玩灯时,由四五个成年人掌灯(又称掌座),八至十二个青年表演,一半扮“赖花子”(又称山花脸)、一半扮“灯姑娘”(又称山姑娘)。表演形式多为二人(一旦一丑)转式花扇舞。扇法变幻无穷,舞姿刚柔相兼,伴奏伴唱的音乐,多苗乡民间小调,花灯队进了村寨,到各家唱《送财》、《送喜》、《送寿》歌,然后集中到村寨空坪里演唱最热闹的《二十八宿打�J》全体表演登场,将所有的工夫一一亮出,最后在热烈的鞭炮声和欢笑声中结束。麻阳花灯戏就是由花灯舞发展演变来的。除花灯外,还有龙灯舞、狮子舞、先锋舞、花棍押、板凳舞、跳金舞、蚌壳舞、彩龙船舞等。这些舞蹈动作大都是摹拟生产、生活、打仗的动作,渗透了苗乡人民的思想感情。戏剧方面,在麻阳苗乡流行的有辰河戏、汉戏、目连戏、傩堂戏(滩勇戏)、阳戏等。其中最为盛行并具有独特风格的是傩堂戏和阳戏。傩堂戏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娱神娱民的大型戏剧,演员多为苗老师和民间艺人,演出时常是“滩(勇)、阳(戏)、花(灯)三者互相渗透,兼而有之,唱腔各异,剧目多达百余个。最流行的有24出,主要戏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等三部连台本,还有《开路郎君》、《师娘》、《送子添仙》等剧目。唱腔已形成30多个板腔调,有大鼓、大锣、和�k伴奏。服装道具根据剧中人物而定,演出时有载假面具表演的,也有化妆表演的。阳戏有大、小戏之分,故事情节长的叫大戏,短的为小红。剧目较多,常演的有《汾水河》、《三毛荐》、《擂椒棒》等。
    麻阳苗族民歌,主要有号子歌、哭嫁歌、土地歌、丧堂歌、龙歌、春歌、酒歌、祭歌、童歌、山歌等等。麻阳山歌,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形式,大多是即兴之作,出口成章,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一二四句结尾押韵。丧堂歌,又称孝歌,也较流行,歌手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帮腔,除起歌、送歌按固定程序外,其余均根据情况由歌手自编。麻阳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蜡染、剪纸、雕花、泥塑、挑花、刺绣、打花带、打袜垫、绘画等。麻阳农民画,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间绘画百花园中一朵新奇花。1988 年2月,麻阳被中央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靖州苗族拥有古老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以及歌舞、绣织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苗族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歌的题材广泛,如《开天劈地歌》、《玩山歌》、《茶棚歌》、《婚礼歌》、《三朝歌》、《担水歌》、《上梁歌》、《盘古歌》、《和气歌》、《饭歌》、《酒歌》、《茶歌》、《烟歌》等有11种曲调。特别是多声部苗歌称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靖州苗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跳月舞》、《鼓舞》等。《芦笙舞》音乐清脆悦耳、节奏明快,悠扬激昂,舞姿矫健活泼,刚柔交错,曾引起省内外艺术家们的极大关注。《芦笙舞》分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苗族“飞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极有感染力。芦笙是青年男女随身携带的乐器。苗族男女吹木叶,声音清脆,悠扬动听。苗族传统乐器除芦笙外,还有唢呐、长号、牛角、海螺、笛子等。特别是苗族的高音唢呐,在音量、音色和音调方面,独具风格。调式多样,曲牌上百种。吹起来声音高吭、清脆、宏亮,变化无穷。苗族的鼓、锣、�k、铃等传统打击乐器也颇具特色。苗家从小习武,爱好武术。苗拳独具风格。武术器械有�E、锏、剑、矛、棍等。
    沅陵苗族把唱歌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交友,以歌议事。婚嫁要唱歌,起屋上梁要唱歌,老人去世要唱歌,上山挖土薅草也要唱歌。此外,巫师文化、傩文化也屡见不鲜。沅陵苗乡还保留有傩愿、跳香等文化,往往是且歌且舞。苗族中的老人还有跳稻草舞(茅谷斯)之俗。

苗  语
    市内苗族有725057人,主要分布于麻阳、沅陵、靖州等县市,所操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湘西方言。一般有带鼻冠音的复辅音声母mp、nt、nts、和小舌音声母 k,辅音的韵尾只有―n或―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意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为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名词作限制性定语,形容词、指示词作定语,皆在中心语后,名词、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和数量词作名词定语,皆在中心语前。词根多为单音节,构词的附加成份多为前加成份。文字为苗文,于1956年创制,为拼音文字类型,有26个字母,其辅音21个,元音字母5个,声调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