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7 00:00 信息来源:市民宗委
族称 族源
怀化市的侗族,是一个以土著为主,并吸收外来成分的民族。自称为“干”、“更”或“金”,他称“峒人”、“侗族”。
据新晃、芷江、靖州、会同、通道等地发掘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证实,距今5万年左右,境内即有原始人的活动。从新晃大桥溪旧石器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说明这里的先民已利用原始工具从事生产活动。从靖州新石器时代晚期斗篷坡遗址中发现房基54座、窑址7座及磨制的石斧、刀、凿等生产工具,说明先民不仅能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而且能建房居住。而这些发生在中原人南迁以前约四五千年。所以,这些土著人当属今天侗族的先民。
越人是侗族成员中的一支 越人为夏禹之后,殷商时开始南迁,数百年之后,遍布长江以南及岭南、滇黔各地,且大多与当地土著民族、部落杂居不断融合,是谓百越。《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周灭商时,骆人南迁湖南,与当地越人结合,开始形成骆越,至秦汉,绝大多数骆越人融入汉族。进入沅水中上游者,则大部分融入侗族、瑶族。
乌浒人,为侗族先民之一 乌浒人,由于文化落后,仍保留着原始社会的食人习俗。后楚迁许至容城,把一部分许人迁至今沅水及其支流氵舞水的芷江、洪江市、新晃一带,许人的领袖便成为乌浒人的部落酋长。汉代的乌浒人又有些逐渐南迁至广西及交趾。魏晋南北朝时,留居无阳县的乌浒人继续得到发展,达万余家。正如盛宏之《荆州记》载:“舞溪僚、浒之类,其县人但羁縻而已。溪山阻绝,非人迹所履。又无阳乌浒万家,皆咬蛇鼠之肉,能鼻饮”。到隋唐时,在广西的乌浒人已演变成西原蛮和黄洞蛮。到宋元明时,广西的乌浒人、西原蛮、黄洞蛮有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成为壮族;在交趾的乌浒人,有的融入汉族,有的成为芒族的祖先;在湖南沅水中上游和湘黔桂交界的乌浒人,有的融入汉族,大部分则成为侗族的先民。
令(伶)人为侗族的重要成员 令人,古为西羌的一支,起源于青海大通河流域的令居,在夏代以前已逐渐迁至黄河中下游。周灭商时,有的南迁至湖南澧水、沅水流域。 芷江有冷水堡、冷水溪、冷溪庄、冷水村、冷水庄,靖州西有零溪堡,县北有地灵冲、地灵。这些皆因冷人聚居于此而得名。
令(伶)人,到宋代叫仡伶。这是因为西羌,乞姓,分布于西南各地的支裔,皆冠以“仡”字。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湖南辰、沅、靖三州境内,杂处“仡伶”。《宋史?西南溪洞诸蛮传》:“乾道十一年,沅州生界仡伶副峒官吴自由子三人,货丹砂麻阳县,巡检唐人杰诬为盗,执之送狱,自由率峒官杨友禄等谋为乱”。由此可知,至迟南宋初叶,“仡伶”即作为单一族称载入史册,散居于今鹤城区、洪江市、芷江、新晃、会同、靖州、通道、绥宁、天柱、玉屏、锦屏、黎平等县。其势力之大,在诸蛮中,“惟仡伶颇强,习战斗,他时或能为边患。”宋代,仡伶杨氏、吴氏各霸一方。吴氏据沅州成为今新晃、芷江侗族的主干;杨氏据靖州,成为今通道、靖州、会同、绥宁、三江、黎平侗族的主干。
宋代,侗、伶仍系两个不同的种族。侗人因杂居于沅水流域的溪洞中,其中有很多扬越人、干越人、乌浒人、僚人、骆越人,甚至汉人互相杂居通婚,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明清时,侗人繁衍而伶衰微。因为伶人一部融入汉人,大多数融入侗人,故到民国时,伶人称号消失。
怀化市侗族源流复杂还有另一种情况,即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从外地陆续迁入一些汉人,他们大多充任上司官,坐乡从俗,与侗人通婚,接受侗文化,日久天长,即成为侗族的一分子。据光绪《靖州乡土志》载:蒙氏于宋绍兴中,由山东迁居贯六里。姚氏亦于宋威淳中,自江西泰和迁来,居大姚团。黄氏于绍兴四年征苗,由福建永福县黄俊国和潘、明、姚、蒙四将同驻靖州。覃氏,本姓谭,绍兴初年,始祖谭鳌(江西泰和人)以将军南征辰州,与黄俊国同镇靖州,共居于覃黄团。明氏于宋乾道中征瑶,由淮安迁凤山园。唐氏于宋理宗时,始祖唐国材由广西兴安迁来唐家团。龙氏因河南汲县人龙禹,官湖南安抚使,其四子及后裔分居靖州、会同、绥宁、辰溪、芷江等县。吴氏,江西庐山人,宋时,吴盛迁天柱县远口;其裔吴亭,于元末迁靖州林家团;有由福建莆田县,在宋宝裕五年征楚时迁靖州。石氏,元时由江西丰城避乱迁石家团。鲍氏,于洪武初征苗,由江苏泰州迁大 口。胡氏的胡源于洪武二年征蛮,由安徽和州迁大由乡。梁氏的梁用于洪武中,由江西新建迁来。许氏的许让于洪武三十五年,世袭靖州卫百户。辛氏于洪武二年,由山东曹州迁来。张氏于宋嘉裕十年,由江西吉安迁官田冲。申氏于正德中,由安徽六安州为靖州正千户,迁老鲁屯。汪氏因避祸,于崇祯末由安徽徽州迁来。马氏于元时由安徽含山县迁来。詹氏于清初由河北广平迁来。陈氏于元至和间,由江西泰和县迁贯堡渡。田氏于武洪二年,由江西迁新庄团。萧氏于洪武间由江西抚州迁来。潘氏于宋绍兴中征蛮,由南京迁来。
至于飞山蛮酋长杨再思亦系汉人,由淮南白沙县迁来。其始祖为东汉太尉杨震。下传十一世,至杨盛帐,当隋开皇九年,授淮南白沙县。帐生三子。曰林琅、林党、林牒。牒生三子,曰居安、居忠、居本。居忠自淮南徙叙州,生再思、再韬。后梁高祖四年,马殷遣吕师周破飞山后,杨再思率众附楚,授诚州刺史(据谱称马殷以女妻之)。再思生十子,散掌州峒,号称十峒首领:
长子正隆,分掌临冈峒,在今通道临口乡;
次子正滔,分掌罗蒙峒,在通道县溪镇;
三子正修,分掌赤水峒,在今城步土桥乡;
四子正约,分掌诚州,在今靖州城;
五子正款,分掌罗岩峒,在通道杉木桥乡;
六子正绾,分掌东山峒,在绥宁东山乡;
七子正岩,分掌湖耳司,在锦屏县西南;
八子正嵩,分掌黄强峒,在黎平黄坪乡;
九子正权,分掌潭溪峒,在黎平县东;
十子正钦,分掌乐土峒,在黎平县西南乐墩洞(按:以上资料摘自民国3年通道《杨氏三公合款家谱》三檀堂仁字十九号宗支谱。此谱是继明洪武十八年、嘉靖、嘉庆、道光四次修谱之后而续修的,是有其根据。但多数谱牒载明再思生六子,其余为弟正韬所生)。
上述地方在宋代多为峒蛮的分布地带。杨氏和峒蛮通婚,逐渐接受土著文化,所以宋代称他们为仡伶杨氏。
人口分布
一九四九年前,历代文献资料中未发现有关于侗族人口的专门统计。
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的民族歧视政策,驱赶少数民族,大部分侗族被迫避居边缘山区。比如通道的侗族聚居县东、南、西部山区;新晃的侗族聚居于南、西、北部山区;靖州的侗族主要分于三锹、新厂、平茶、藕团、铺口、文溪、寨牙、坳上、横江桥等山区;芷江的侗族主要聚居于北、西、南部山区;会同的侗族也主要分布于与贵州省相邻的山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生产力低下,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疾病流行,人口发展极为缓慢。加上种族歧视、奴役,有相当部分的侗族居民被迫隐瞒民族成份,甚至改称汉族。侗族人口愈益减少。因而民国时期,通道只存苗、彝族,芷江只有僮族(按:据《溪蛮丛笑》载:“沅州有僮”而改,实为侗族)。
1951年,中央、中南民族访问团来慰问各民族后,会同、沅陵专署开始组织民族调查,正本清源。通道、晃县、会同、靖县正式填报侗族,芷江仍报称僮族。而原来隐瞒民族成份的,尚存疑虑。即使在第一次(1953年)、第二次(1964年)人口普查中,因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仍有不少人未能恢复侗族成份。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地委、行署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特别是在侗族人口较多的芷江、靖县、会同先后成立民族识别办公室,组织上千名干部深入侗族聚居区,通过大会宣传,本人申报,逐户调查核实,基本查清侗族人口的历史与现状。帮助40多万侗族同胞落实民族成份。
2000年,全市侗族人口达808155人,占总人口的17.42%,分布13个县(市、区)。其中通道、新晃、芷江、靖州4个自治县的侗族人口占全区侗族人口的90%以上。
习 俗
怀化市的侗族多数在渠水、氵舞水流域,即沅水中上游地域聚寨而居,侗寨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勤劳智慧的侗族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充实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侗族的风俗,如“集体走寨”、“行年”、“行月”、“行歌坐夜”、“赶歌场”、“赶坳”等,也是促使侗族民间文艺,特别是侗族民歌发达的原因之一。一九四九年前,由于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民族民间文学又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打击,致使侗族文艺仅停留在口头创作阶段,形式多样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谜语、童谣、侗戏等,只能由侗族歌手和民间艺人尽千辛万苦,与广大群众一道,一代一代的加以继承发展,流传下来。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下,侗族的民族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瑰丽多姿的侗族民间文化遗产也得到挖掘整理。侗族民歌、芦笙舞、“哆也”,都经过加工提炼,既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又具有时代气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更加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多系一些长篇的抒情歌和叙事诗,包含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在音乐上大体应用齐唱和多声部表现手法,如高声大歌、戈声大歌,解放后发展有男女混声大歌。1989年怀化地区业余民族歌舞团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表演的第一个歌舞就是侗族大歌,受到听众的好评。侗族大歌在文学和音乐上都有很珍贵的价值。
据通道民族志载,通道侗族的民间文学,按形式分,有讲述体、演唱体和朗诵体。讲述体主要有神话、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一般在节假日、农闲期间或日常夜晚,人们围坐在火炉边听老人讲述。侗族神话主要有《姜郎姜妹》、《名隹神砍日》、《吴勉王赶石山》等。侗族故事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地名故事和动植物故事。爱情故事主要有《门龙肖女》、《莽子刘美》、《娃精变人》等。机智人物故事有《卜宽》、《本松》、《变婆》等。地名故事主要有《白米崖》、《金殿》、《半里》等。动植物故事主要有《禾穗为什么像狗尾巴》、《三省坡实心竹的来历》等。侗族演唱体有“耶”和歌两大类。“耶”为群唱体,内容分两类:一是起源、祭祖耶;二是属相耶。一般是在寨与寨之间集体走寨做客时的客寨与主寨对唱。起源、祭祖耶,可分为圣母耶、父母耶、结情耶、十月耶、争纷耶、赞颂耶和挑逗耶等。圣母耶,采取女问男答方式,叙述始祖女神萨岁的来历与功绩。父母耶采取群唱法,讲述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劝告人们要孝敬父母。争纷耶采取女唱男答方式,女方叙述男女如何之不平等,男方则安慰性地答。结情耶又称恋情耶,是男女青年单独相处时的一种对答耶。赞颂耶是集体外出做客时对主寨的赞颂。内容有赞村寨、赞主人勤劳能干,赞对方热情好客,或赞好山好水的。属相耶是以星宿、年月属相为谜底,歌词即谜面,搭古人(借古人物的某一特征)。这种耶一般在正月或集体吉庆时男女对唱。
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叙事歌、抒情歌、劳动歌、礼俗歌、丧葬歌等。侗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有“饭善身子歌养心”之说。他们以会唱者为荣,倍受人尊敬。南部侗寨,一般有歌队。唱歌对歌,是社交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侗族历来以歌定友、以歌传情、以歌择配、以歌传史、以歌教子等。在山清水秀的侗寨,几乎处处听到优美的侗歌。侗乡是歌的海洋。
侗歌的种类,又分为用乐器伴奏和不用乐器伴奏两大类。用乐器伴奏的有琵琶、短笛歌、木叶歌等。长篇叙事的琵琶歌,又可分为“锦”和“常”两种。“锦”演唱时,歌师弹唱一段歌词,中间插叙一段道白,似汉族的说唱艺术。“常”只用琵琶伴奏歌词,中间没有插白。这两种歌,通常要唱几晚或十几个晚上。歌的题材十分广泛。用短笛和木叶伴奏的,多为情歌,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动时即兴唱的歌。歌词仅上下两句,多为互相对答。不用乐器伴奏的,有双人和唱的对歌和曲调多变的换段歌。这些歌多在青年男女到外村寨作客、主寨青年男女来邀请时才唱。另外,通道的团头、播阳、牙屯堡等地还有《十五歌》,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甲寨到乙寨赛芦笙时唱的茶歌。不用乐器伴奏的,还有喉路歌、贺歌、相谢歌等。喉路歌仅流行于通道下乡、銮塘一带。为双人高低音和唱。主唱者高音八度,和唱者音低八度。贺歌,亦称礼俗歌。芙蓉、金甸一带举行结婚仪式时,由伴嫁姑娘们唱贺歌谢主人。相谢歌,是亲朋好友相见互相祝愿答谢之歌。侗歌有独特的格律,严格而和谐的韵律,富有音乐节奏感。它既可以朗诵,又可以演唱,读起来铿锵悦耳,唱起来娓娓动听。侗歌句式长短不一,为了便于更好地表现内容,字数多少比较自由。既有三字短句,又有多达三十字的长句,但并不杂乱,而是按一定的韵律,构成它特有的格律。侗歌押韵有三种形式,即内韵、中韵和外韵,概括起来,侗族民歌的韵律,正韵押在偶句末尾,匀韵奇偶挂钩,内韵上下两节相连,通篇句句相扣。侗族民歌,有其独具一格的民族特点。在语言运用上,既有本民族固有词,又有侗汉同源词、现代汉语借词,以及同语族中的兄弟民族语言和侗语各地方言的交换使用,使侗歌语汇更加丰富。侗歌还具有巧妙的艺术性,丰富的知识性和明显的哲理性,是文学工作者、民族学者、语言学者值得认真发掘、深入探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侗戏是侗族自己的剧种,是我国民族民间戏曲剧种之一。侗戏产生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贵州黎平、从江毗连地区,祖师爷是侗族吴文彩。解放初,从广西三江县流传到通道侗乡。传统剧目有《朱郎娘妹》、《吴勉王》、《刘美》等。还有从汉族剧目移植过来的,如《陈世美》、《祝英台》、《李旦凤姣》、《梅良王》等。60至90年代,反映侗乡现实生活的新剧目较多,如大型现代侗戏《团圆》、《小姑娘》、《浪子回头》等。
侗族的民间舞蹈,有芦笙舞、哆也舞、春牛舞、花扁舞、龙舞、狮舞、蚌壳舞等。其中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浓厚地方色彩的芦笙舞和哆也舞,是侗族艺苑中的两朵奇葩。芦笙舞,是用芦笙为伴奏乐器,音乐与舞蹈有机配合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一般是集体进行。其中,气势雄健、步伐整齐、庄重活泼的曾推“踩八卦”。这种舞蹈多在每年正月“行年”时到远乡侗寨作客才表演。但每逢团寨集体吉庆日子,如兴建鼓楼、风雨桥、庙宇时,也能欣赏到这种舞姿。春牛舞是一种歌颂劳动的舞蹈。
侗族民间工艺,包括建筑、侗锦、银饰、雕刻等。尤以建筑、侗锦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建于清代的通道侗乡坪阳马田鼓楼、坪坦回龙桥、播阳白衣观等三座古色古香的侗族建筑十分壮观、奇巧,解放后被列为全国全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鼓楼、凉亭、风雨桥,被誉称为侗族建筑“三宝”。鼓楼,建于寨头或寨中。每寨都有鼓楼。大的村寨有三、四座,一般是一姓一座。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高耸寨中,低的三、五层,高的十多层。鼓楼是侗家集会、议事、休息和进行文娱活动的公共场所,是一个村寨的凝聚中心,是侗家喜爱集群社会生活最明显的体现。风雨桥,又称花桥,亦称福桥。著名的风雨桥除芷江龙津风雨桥、通道坪坦回龙桥外,还有通道黄土普修桥,双江花桥。凉亭是供路人休息的场所,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爱做好事的体现,著名的有新晃中寨的石凉亭。侗族建筑还有戏台、吊脚楼、寨门楼、石板路、萨岁坛,亦有特色。侗锦是侗族工艺美术之花,唐宋时代就以其花色精美而著称。心灵手巧的侗家姑娘,按照本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精心设计图案,搭配颜色,运用针法,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编织成别具风格的侗锦。在通道,侗家姑娘几乎人人会织锦。侗锦的品种有头帕、腰带、围裙、衣背带、童服、被面等。银饰有银冠、银耳环、银项链、银胸牌、手镯、银扣、戒指等。一般做工精美别致。盛装打扮的侗族姑娘,常佩带好几斤重的银饰,以示勤劳、华丽的富有。其它工艺品,有石雕、角雕、竹雕、木雕等。彩绘多为工艺画,见诸于桥梁、鼓楼、凉亭、庵堂、庙宇等建筑物。
侗族民间信仰,主要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主要以龙、蛇为图腾,大多聚居地在重要地方立龙像,古代款旗或侗寨寨旗上锈有龙蛇图案。侗家认为,龙是蛇长久修炼而成的,所以对蛇也顶礼膜拜。对祖墓中的蛇或家屋中的蛇,被视为是祖先的化身而作为神倍加保护。鸟和龟也是侗族先民的图腾。自然崇拜主要有雷神、土地神和水神。祖先崇拜主要是对家神敬奉,对萨岁和飞山祖公的崇拜。侗乡村寨普遍建有萨岁坛和飞山庙。新晃、芷江、会同、通道等侗族地区虽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传入,但侗族群众信教甚少。
侗 语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无自己的文字。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通道侗语属南部方言第一土语,以陇城话为标准音,播阳话兼具侗语南北两个方言区的某些特点。新晃侗语属北部方言的第二土语,以中寨、扶罗、贡溪等地侗语为标准语。芷江侗语属侗语北部方言第二土语。会同侗语属侗语北部方言第三土语。侗语语音,塞音声母( 除外)有送气、不送气之分,有同舌尖声母对立的舌面音声母t、n、 、j,多数地方有舌根塞音同小舌塞音声母的对立,有腭化的双唇音、舌尖音声母和唇化的舌根音声母。6个单元音韵母皆为长元音,带韵尾时,а、 为短元音。元音韵尾有―i、―u两个,辅音韵尾有―m、―n、―、―p、―t、―k6个。声调有高平、高升、低平、中降升、低升、低降、高降、高升降、中平、中升等10个。促声调同某些舒声调相当近似,多数地方的单数调都可以化出一个调值,所以舒声调有9个调值、6个调类,促声调有6个调值、3个调类。侗语词汇,单音节词多,汉语借用词汇多。侗语语法结构主要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法,而形容词加名词等偏正结构词组,则大多词序倒装。
1958年,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侗族创制侗文字,属拼音文字类型。有26个字母,其中辅音20个、元音5个、调号字母1个,声调9个。曾在通道试点推行。但全国侗族尚未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