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7 10:29 信息来源: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近日,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湖南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湘潭大学出版社承办,怀化市文联、怀化市作协协办的《最远那个村》首发暨作品研讨会的在湖南省作家协会举行。
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胡革平,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二级巡视员游和平,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铁流,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毛泽东文学院院长谢宗玉,湖南省作家协会组联部主任娄成,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贺秋菊,湘潭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蒋海文,以及龚盛辉、余三定、江月卫、黄军建、王杏芬、王丽君、张雪云、尹红芳、李伟、罗畅等专家学者和书中主人公、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三级调研员梁利平,书中主人公、中共湘黔朝阳联合总支部书记杨汉德共聚一堂,共同就《最远那个村》的文本特征、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以撰写评论和推荐语的方式进行评论。会议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主持。
近两年来,湖南省作家协会大力组织开展“湖南百名作家写百村”大型文学创作活动,引导广大作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深入挖掘湖南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和感人故事,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最远那个村》既是这一活动的重要收获,也是典型代表作品。
《最远那个村》是湖南省报告文学作家韩生学,经过两年多的行走采访创作出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力作。作品生动讲述了地处西南地区的雪峰山脉、武陵山脉、苗岭山脉、越城岭山脉等“四大山脉交汇”和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土地交界”的八个偏远山村实现振兴的生动故事。作者以最具典型的山村作为采写对象,通过构建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上的最“远”那个村,客观书写最“乱”、最“偏”、最“高”、最“远”、最“西”、最“险”、最“难”那个“村”的“小故事”“小人物”,多维呈现历史“大变化”和时代“大气象”,深切回应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还原山乡巨大变化,深刻总结乡村治理经验。
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最远那个村》进行了深入研讨,纷纷发言,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他们的评论发言综述如下:
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说,近两年来,他们启动了“百名作家写百村”的大型文学创作活动,还列入了省委宣传部2024年工作要点。《最远那个村》就是最突出的代表。这部作品,有三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是一部扎根生活的作品;其次,它是一部为人民而歌的作品;第三,它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作品。同时,他希望全省广大作家,也能像《最远那个村》的作者一样,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游和平说,读了《最远那个村》,觉得作者是一个“头脑中有思想”“心目中有时代”的作家。读着作品中带着晶莹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字,深深感受到,这部作品是一部有一定思想深度、时代高度、艺术精度的作品。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铁流指出,这一部行走出来的作品,很接地气,选材也很好,选取8个各具特色的村庄,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呈现出了大气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说,韩生学深入生活调查研究这种实证式的创作姿态亦值得称许。为了创作这本书,他克服艰险,深入到了湖南这些边远的村庄,深入到村民当中去收集资料和创作素材,特别是找到了书中这些具有辨识度的特别的故事、独特的人物,应该说,这些都为这部报告文学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说,《最远那个村》的题材独特新异,表达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作品是对新时代中国脱贫小康、乡村振兴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生动而又切实的注释。作品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书写对象特有的气息和质感。作者韩生学富有报告文学创作经验,尤其是颇具文学叙事的笔力。此部新作既有充分的报告性,也有可感的文学品质。语言具象流畅,凝练有致,生动得趣。是一部可读性较强得长篇报告文学。
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鲁奖获得者龚盛辉说,韩生学的作品,无论是过去的人口问题的作品,还是这部《最远那个村》,在选题、选材和故事叙述上,都有着“别具匠心”这样一个特质。这是一个作家非常难得的一种能力。期待老朋友韩生学写出更多这样的好作品。
省作家协会组联部主任娄成说,在艺术上,读韩生学的报告文学总能想起文学名家孙犁的作品。孙犁是小说家,他写的多数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以白洋淀为核心的抗战故事。读报告文学怎么会想到小说呢?我就是感到他们在艺术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贺秋菊说,《最远的那个村》呈现了一位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三个方面的写作品质:一是关注时代社会发展重大主题的写作;二是有问题意识、有作家关切的写作;三是注重文学品质的写作。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鲁奖获得者纪红建说,韩生学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捕捉时代的变化,《最远那个村》是他对乡村一次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与思考。他不仅书写了村民艰难、顽强的奋斗故事,呈现出新时代山乡巨变,还深刻地探索与剖析了乡村发展内外因素,涉及乡村伦理、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文明、省际纠纷,以及教育、产业、人才等诸多方面,让作品更具张力。这部散发着泥土芬芳,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了鲜明的特质、别样的风景。
怀化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江月卫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与时代同步伐,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是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任务和历史责任。从《最远那个村》的内容框架中,可看到韩生学先生敏锐的问题意识。他走进乡村、走进乡村中“最远那个村”,在这里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
文学博士、副编审、湘潭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蒋海文说,仔细品味整部作品,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作者源自文学原乡的澎湃初心,能够亲切触摸到来自伟大时代的精神图腾。时代盛景,笔下山河。越过西南四大山脉的重峦叠嶂,从《最远那个村》感受“最远那个村”的历史蝶变、时代回响和未来走向。一是宏阔叙事与具象表达的双重叙述;二是个体形象与群体画像的双层突破;三是灵魂书写与精神塑造的双向奔赴。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湖南省社科基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余三定说,阅读长篇报告文学《最远那个村》,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我被作品所写人物的人格精神所感染,我为所写人物的奋斗成果大力点赞。我感到,作者是善于选择独特的题材和表现角度的,作者是善于驾驭题材和展开生动描写的。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几点深刻印象:一是选择独特的角度描写乡村振兴;二是现场采访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三是描写细致,仿佛由间接形象变成了直接形象;四是景物描写简洁而生动。
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骏马奖获得者、湖南省作家网主编张雪云说,他用一支笔流出思念的甘泉、一首诗喊出村庄的疼痛、一朵花掏出丰收的果实、一轮月亮丈量乡愁的距离,为什么对这一片土地饱含深情?一定是源于书写者内心潜伏已久的乡村情结,源于一种文化自觉。他赋予了乡村和乡村亲爱的人们,以尊重,以理解,以爱,一个人如果与爱同行,就似乎能无所不能,就似乎能回归到灵魂之家。
湖南省报告文学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杏芬说,八个村,几十位人物,都处在乡村振兴的故事书写中,是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雷同表达中的。但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最远那个村》没有落入窠臼,里面的每个故事都不相同,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活生动,作者通过非常质朴的表达,在不动声色中给读者传递着真实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这应该得益于作者多年来丰富的报告文学创作经历。
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王丽君说,书中不仅彰显了行走的力量,更以清晰的层次和阔大的意境,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卷中,浓淡相宜的笔触、丰富的节奏变化,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村的变革之中,激发读者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与无限憧憬。
《湖南报告文学》副主编尹红芳说,阅读《最远那个村》这部沉甸甸的长篇报告文学,有几点感受:其一,这本书选题颇具特色;其二,作者在书写这些村庄时,立足现实,适时融入历史传说、故事,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三,典型人物的深度描述和深情书写。
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李伟说,韩老师善于提炼,寻找到那些平凡事物的特质,那些与要达成目的相反的特质,这些艰难的特质汇成了一个系列,横亘在乡村振兴的前面,最终这些乡村走各自不同的道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向乡村振兴飞奔。这些特质也构成了写作的角度,让文本有趣生动。
《湖南税务》编辑罗畅说,《最远那个村》以“远”为锚点,通过描绘位于“神经末梢”处的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与壮阔,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象,一如韩老师在后记中所说,写的是村,赞的是国,有“滴水见太阳”之妙。
作者韩生学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怀化市作协副主席,他在分享创作感悟时说,《最远那个村》是中国乡村振兴和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个缩影。这是一次心生敬畏的行走与写作,虽然历经艰辛,但一个个村庄的“远”与“变”,让自己收获更多的是感动、温暖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