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 09:31 信息来源:通道县民政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通道县直面挑战,大胆探索,将农村互助养老作为破解养老难题、提升乡村治理、激活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创新构建了“互助服务、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新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互助养老”共生共荣之路。
强化顶层设计,筑牢“组织保障”通道
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民政、财政、卫健、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互助养老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和民生实事考核体系。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通道县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发放的工作通知》等政策文件,明确资金补贴、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标准,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通道和组织保障。
盘活存量资源,建强“物理空间”通道
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村级闲置资产,改造闲置鼓楼、村委会旧房,整合社会资源,建成集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保健、精神慰藉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点”149个,养老服务助餐点25个,利用集体土地,开辟“爱心菜园”、“公益果园”80亩,由低龄老人、志愿者认领耕种,收获的农产品直供养老服务助餐点,降低了运营成本,也让老人收获了劳动的成就感。结合乡村旅游,在村寨皇都村试点“互助养老+民宿”模式,将部分民宿床位纳入养老服务体系,旅游淡季优先接待探亲老人和康养群体,实现了产业反哺养老。“养老+旅游”、“养老+农业”等融合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激活了闲置资产,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
创新服务机制,畅通“人力互助”通道
建立“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核心是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和内生动力。以村“两委”为核心,广泛动员村级党员、留守妇女、低龄健康老人(60-70岁)组成志愿服务队,与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对子120对,提供日常巡访、送餐助洁、代买代缴等服务,有效破解了农村养老服务人力短缺的难题,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互助养老成为乡村德治、善治的生动实践,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广聚社会力量,拓宽“资源注入”通道
积极构建开放型养老生态系统,避免村级组织“单打独斗”,引入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对口支援,通过捐赠物资、包销农产品等方式反哺互助养老。与省市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下乡开展“青春伴夕阳”活动,引入专业社工提供心理辅导、康复训练,链接医疗资源开展“巡回义诊”,极大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性。设立“通道县慈善基金”,接收乡贤和社会各界捐赠,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意外保险、医疗救助提供了稳定的资金补充。
赋能数字养老,搭建“智慧互联”通道
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健康养老服务试点,为传统互助养老模式插上“数字翅膀”,在车控村探索农村老年人数字化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搭建可视化数字养老平台,采取“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智慧养老+安全监测”等方式,动态掌握老年人健康和养老状况,开展特征指标数据监测跟踪和管理,逐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家庭心电监测、乡村预约转诊等服务,让农村老年人切实享受到数字化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不断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
大力提倡和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通道县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重点在服务标准化、管理精细化、队伍专业化上下功夫,并计划连片打造“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推动互助养老从“点的突破”迈向“面的覆盖”,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暖。(吴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