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种子从这里“飞”向世界
怀化市是一片神奇的热土,是物种变异的天堂,这里孕育了一粒神奇的种子。袁隆平院士在这片神奇的田野上执着求索,完成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杂交水稻从这里发源并走向世界。怀化因此被称为 “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
20世纪80年代初,袁隆平(左二)在安江农校研究杂交水稻。(资料照片)
袁隆平院士工作和生活了37年的安江农校位于安江镇的沅江南岸,在距安江农校数百米的沅江北岸,考古发现的“高庙遗址”的碳化稻谷粒,将中华文明史上溯到7800年前。也就是说,7800年前,一粒种子就已经开始改变先祖们的生活,稻作文化就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最早记忆。
研究员在安江农校水稻纪念园标准化杂交水稻研究实验田栽种父本。
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内,仍然保留着袁隆平院士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印记。这里有清朝末年至1989年间所建的各类教学及科研设施、试验田、袁隆平旧居等,是一个集办学、科研、稻作、建筑等文化形态于一体的人文旅游胜地。
研究员在科研田里给水稻“赶花”授粉。
袁隆平院士仔细查看水稻长势(资料照片)
新晃扶罗镇杂交水稻种植基地。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从2013年至今,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10期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300余名农业科学家参加培训。如今杂交水稻技术已推广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700多万公顷......
安江农校位于安江镇的沅江南岸
安江农校一角
学生们在安江农校参观学习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在学习水稻插秧
国外的农业科学家参加杂交水稻综合技术培训班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如今的怀化,大力整合种业、文旅等资源,“一粒种子”的传奇正在书写着崭新的篇章。我市常年杂交稻制种面积12万亩以上,年产优质杂交稻种子2200万公斤以上,预计到2030年,常年制种面积将突破25万亩、产量达6000万公斤,届时我市将引领全国杂交水稻制种行业。(图/文: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通讯员 杨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