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75年前,面对烧到家门口的战火,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2年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这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正义之战的伟大胜利。如今,当年那些“最可爱的人”,有的离开了我们,有的已进入人生暮年,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灵魂,被一代代中华儿女铭记在心、永续传承。对于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4位抗美援朝老兵,他们中间最年轻的92岁,年纪最大的99岁。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最可爱的人”的鲜活面孔,响起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抗美援朝老兵夏永书近照。(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抗美援朝老兵夏永书说:我想再吹一次冲锋号,号声响起,我就像跟我的战友们在一起并肩战斗。
98岁抗美援朝老兵再次吹响冲锋号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田敏
深秋,雨后,凉意袭人。
走进鹤城区凉亭坳乡杨潭村,沿着一条偏僻小巷,一栋不起眼的木房子,屋内,98岁的夏永书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赶忙坐起,努力挺直佝偻的腰背,眼神中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他手中紧攥着一支铜锈斑驳的军号,那布满老年斑的手背青筋凸起,仿佛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那段未曾褪色的历史。
1949年3月,22岁的夏永书放下锄头,毅然穿上军装,成为四野某部通信兵。1950年10月,夏永书加入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9团3营3连,先后担任侦察兵和炮兵连班长。
1950年11月,命令下达,夏永书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一刻,“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的钢铁誓言,在他和战友心中深深扎根。

夏永书入朝作战照片。(拍摄于朝鲜,本人提供)
在朝鲜战场,夏永书作战英勇,很快担任班长,并荣立个人三等功。尽管98岁高龄,许多记忆已模糊不清,但那首在战场上常吹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却记忆犹新。
当记者提及“1950年11月”,他突然挺直佝偻的背脊,军号抵唇,“哒哒嘀哒、哒哒嘀哒……”撕裂时空的冲锋号,惊跑檐下鸡群,也将所有人拽进75年前的朝鲜战场。
对于那些战火硝烟的过往,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能给出答案,虽只是些零星片语,却满是自豪:“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冲锋陷阵与敌作战,条件艰苦,但战士们越战越勇。”
据记载,夏永书所在的47军,参加了著名的粉碎联合国军于西线发动“秋季攻势”一战,在50多天的艰苦作战中,共歼敌2.5万余人,狠狠打击了美军嚣张气焰。
“想起这些,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大家一起高喊‘冲啊’向前冲的画面。一声声,一遍遍,在心中激荡。” 回忆起自己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夏永书眼噙泪花。他的很多战友倒在了战场,再也没能回来。
战争残酷,随时都有牺牲。夏永书清楚记得,一次战役中,敌人炮火猛烈,打了整整三天三夜,身边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他们成功地守住山头,抵挡住敌人进攻。75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让老人思绪低沉。
战场上,美军飞机狂轰滥炸,炮火连天。夏永书不幸遭遇炮弹,脑部受伤,在战地医院治疗后,他归队继续返回前线,投入战斗。在前方奋勇杀敌,在后方,夏永书习惯吹一曲口琴,吹响战歌,鼓舞战友士气。
和上世纪50年代许多中国军人一样,夏永书的人生被时代洪流分成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下半场回归家乡参加建设。
1956年,夏永书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7年在外征战,他自觉亏欠亲人太多,决定回家乡务农,待在亲人身边。回乡之后,他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为人低调,从没有炫耀过自己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回乡第2天,夏永书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成为农民,经历过战场厮杀的夏永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夏永书立功受奖证书。
多年来,夏永书一直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养家糊口,除政府每年给他的伤残抚恤金,多一分也不向国家要。“和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们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夏永书说。
当更多的人知道夏老的战斗事迹后,无不敬佩这名枪林弹雨走过来的老英雄。
在群山环抱的杨潭村,每天清晨,苍劲的冲锋号声仍会准时响起,那是夏永书老人心中的冲锋号,号角响起,好像和战友们再次“重逢”战场,并肩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