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09:32 信息来源:怀化市统计局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历届怀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将发展种业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以“种业强市”为发展目标,以杂交水稻制种为突破口,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推动怀化种业高质量发展。怀化种业的突出优势是杂交水稻制种。
一、怀化种业现状
1.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一是种业品牌美名远扬。怀化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杂交水稻制种有效解决了全人类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种业创新领域的一座高峰。冰糖橙、茯苓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麻阳柑桔、黔阳冰糖橙、新晃黄牛、靖州杨梅、碣滩茶、怀化黄精、雪峰山天麻、龙牙百合、溆浦山银花、青风藤、高山剌葡萄、雪峰乌骨鸡、芷江鸭、辰溪稻花鱼等区域特色品牌响彻三湘大地。二是种业品质不断提升。坚持优质安全高效标准,严把种子种苗科研、生产、流通、使用关,种子产量、品质、抗性不断提高,杨梅、黄精太空育种技术达全国领先水平。全市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5个,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9个。三是种业文化渊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精神、全国茯苓协会会长王先有倾其一生心血专注于茯苓良繁攻关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种业工作者扎根五溪大地、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粮油、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水产领域的种业传奇。
2.种业产业稳步推进。一是种业基地稳步发展。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种业基地为引领,种植业、养殖业齐头并进的种业基地格局。作为全国三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市之一,全市常年杂交稻制种面积12万亩以上,年产优质杂交稻种子220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制种面积和产量的1/3左右,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建立柑桔、葡萄、狝猴桃等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20个,国家级和省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单位5个,良种扩繁基地18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及种植基地10个。二是市场主体发展快速。全市现有种业专业合作社68家,种业专业大户286户,拥有粮油、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种业龙头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市级35家。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及中国种业信用评价AAA级企业,居中国种业骨干企业50强第27位。三是种业成果加速转化。实施种业引领战略,推进“种业+产业”、“品种+品质”相结合,搭建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快车道”,着力将种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种业科技创新在粮油、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创新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拥有怀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国家茯苓菌种选育繁殖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柑桔)试验站、湖南正清集团刘良院士工作站、刘少军院士鱼类良种良养工作室、湖南奥谱隆院士专家工作室、湖南省瑶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制种、育种平台15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6个。二是企业作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在种业科研创新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等30多项,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1个,成为弘扬袁隆平杂交水稻精神,不断开拓杂交水稻育种科研的领军企业。湖南新高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累计完成辣椒、西甜瓜、大白菜、西红柿、黄瓜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种业科研攻关38项,其中,国家级37个,省级1个。三是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领和影响下,建立了一支扎根乡村、潜心钻研的种业科研队伍,全市现有种业科技人才165人,副高以上专家55人,涌现出李必湖、邓华凤、廖松贵等享誉全国全世界的著名育种科学家,吴厚雄、陈世健、杨远柱等卓有成效的中青年育种专家。涌现王先有等各类种业土专家120多人。四是协同创新渐入佳境。整合种业科研资源,建立联合攻关机制,鼓励种子科研机构与种业市场主体密切合作,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种业企业协同攻关,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市农科院、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高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业科研机构在资源共享和联合攻关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4.资源保护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开展资源普查。现有植物资源225科998属371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种;拥有药用植物资源1900多种,占湖南省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64.95%,其中茯苓产量居全国第一;登记在册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蔬牧草等种质资源828种,其中麻阳冰糖橙、黔阳冰糖橙、翠玉猕猴桃、紫秋葡萄等被列入全国重点推广品种。二是加强保护场建设。建有湘西黑猪、黔邵花猪、龙潭猪、溆浦鹅、雪峰乌骨鸡、湘华鲮等资源场6个,其中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保护名录2个,湖南省地方品种保护名录3个。建有种猪扩繁场10个、种公猪站3个、种鸡场3个、种蜂场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2个;建有肉牛品改中心1个、肉牛品改站25个。三是统筹资源品种保护。出台《怀化市农业种植资源普查与保护利用1+3方案》,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规定,建立国家级水果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统筹推进地方名特优新品种保护、提纯复壮、品种推广,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特色品种,建立了一批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圃。
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政策日益完善。编制《怀化市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布局与建设规划(2021-2030年)》《怀化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对种业科研和种业产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印发《怀化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怀化市产业及产业园区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将种业科研和种业产业建设列入重点支持范围。二是要素集约集聚。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先保障种业建设用地、资金需求。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要求,实施种业基础设施提质工程,不断加强种子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利用国家和省级种业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地方财政支持项目,加快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三是执法力度加大。坚持依法治种、依法兴种,严格保护种业知识产权,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等,严厉打击破坏种子生产环境、扰乱种子经营市场等违法行为,维护种企、种农合法权益。
二、问题与不足
1.种业建设不平衡。总体上看,种植业种业优于养殖业种业,种植业领域杂交水稻育种一枝独秀,其他品种整体较弱,养殖业领域则是家禽良繁优于其他品种,迫切需要在进一步强化和放大杂交水稻制种优势的同时,统筹推进水果、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其它特色品种种业建设。
2.种质资源保护不够。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除蔬菜、薯类、花生等保存较好外,多数地方品种呈现加速减少趋势,野生中药材地方种质资源消失风险日益加剧。作物类地方品种总数从1956年的1089种减少到现在的414种,60年间减少了62%。畜禽水产保种形势不容乐观,尤其以地方猪种濒危情况更为严峻。
3.种业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国外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育种“4.0时代”,我们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自产自繁种子种苗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种业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种业科技人才行业分布不合理。种业企业、种业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不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不充分,新品种选育总体落后。如我市虽然有全省最多的畜禽遗传资源,但培育新品种(配套系)的创新力明显不足;多数畜禽品种大多还停留在保种层面,还没有开展适应市场化需求的新品种或配套系培育和开发。
4.产业集聚度不高。除杂交水稻集研发、制种、推广于一体之外,大部分种业产业链条不完整,“种业企业(种业科研院所、种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作用发挥不够。种业企业弱小是怀化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上人才引进、育种周期和风险、土地流转等问题,使得种业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且种业企业布局分散,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人才等集聚度不高,研发与推广结合不紧,种业科研成果转化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要素保障乏力。政策支持有限,种业建设资金支持主要来自国家和省级项目投入,市、县两级投入相对较少。抗风险能力不强,极端天气对农作物制种影响较大,动物疫病疫情对养殖业保种繁育带来严峻挑战。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机械化推广及标准化生产。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制约种业产业适度规模发展。
三、对策建议
1.聚焦种业强市目标,着力构建种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一主多元”,推进“一带一中心”建设,实现百亿产值。“一主”即坚持以杂交水稻制种为主;“多元”即水果、林木、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种业多元并举;“一带”即加快建设北起溆浦县、南至通道县的“雪峰山现代种业发展带”;“一中心”即高标准建设怀化种业创新中心,力争成为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大湘西区域中心,加快推进怀化“国际种业之都”建设。二是强化规划指导。按照“市场导向、品牌引领、产业支撑、企业主体、制度保障”思路,抓好《怀化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落实,努力形成“园区+品牌+龙头+基地”的种业发展格局。依托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重点支持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种业企业发展壮大,立足种业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非洲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培养和输送种业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接收青年农技专家来怀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三是放大种业优势。围绕粮油、果蔬茶、中药材、畜禽、水产等支柱产业,积极推进重点品种育种攻关和提纯复壮,大力推进国家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建设,加快冰糖橙、黄桃、红心猕猴桃、高山刺葡萄、靖州杨梅、溆浦鸡蛋枣、安江香柚等优势品种提纯复壮步伐,着力提升茯苓、黄精、天麻、龙牙百合、山银花、青风藤等“怀六味”重点中药材品种品质,大力发展辣椒、黄瓜、白菜等蔬菜制种,夯实湘西黑猪(大合坪猪)、雪峰乌骨鸡、溆浦鹅、黔邵花猪(龙潭猪和凉伞猪)、湘西黄牛等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基础,全面开展芷江鸭、麻阳白鹅、贡溪鸡、金背鲤、湘华鲮等特色品种挖掘、培育工作。
2.聚焦产研融合,着力推进种业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种业创新平台建设。以怀化农科园扩区安江为契机,高标准建设怀化种业创新中心,进一步加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湖南奥谱隆国家杂交水稻创新育种怀化基地等平台建设,推进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市农科院种业科研能力建设,形成以国家平台为引领、以省级平台为主体、以市县平台为支撑的种业科研创新格局。二是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将培育壮大种业企业作为提高种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在扶优扶强种业领军企业的同时,支持发展专而精的特色企业,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提升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逐步构建大中小、多层次企业协调发展的种业产业格局。三是激发种业人才创新活力。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深化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动种业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支持湖南医药学院、怀化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中药材、茶叶、杂交水稻、水果等种业特色专业,培育优质种业科研和实用人才。加大乡土种业人才培育和选拔,着力建设一支扎根基层、扎根“三农”的种业“土专家”队伍。四是推进产学研协同攻关。健全种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优化种业创新力量战略布局,建立重点种业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实行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促进种业科研立项与种业产业发展有效结合,从源头引导种业科技攻关与种业全产业链建设深度融合。
3.聚焦龙头带动,着力壮大怀化种业产业。一是大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建设作为种业发展重中之重,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鼓励非种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种业科研创新。支持湖南奥谱隆科技、湖南正清制药、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湖南湘西牧业、湖南云飞凤农业、湖南鸿羽溆浦鹅业、芷民丰农牧实业、湖南新高登种业、湖南补天药业等开展杂交水稻制种、蔬菜良繁、茯苓育种及湘西黑猪、雪峰乌骨鸡、溆浦鹅、芷江鸭等品种提升科研创新。二是构建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市、全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等建设,提升杂交水稻、柑桔、茯苓等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实施“优势种业企业+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合作共建工程,发挥标准化核心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延伸种业产业链条。三是放大种业品牌效应。坚持一手抓品牌提升,一手抓品种培育,努力形成品类齐全、重点突出、优势互补、动态发展的种业品牌建设格局。强化种业市场建设,创新种业营销方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提高产销衔接效率。做大做强杂交水稻制种、柑桔良繁、茯苓育种等,培育更多怀化种业“单项冠军”。四是夯实种质资源基础。按照家底清、保护严、全覆盖要求,深入开展农作物、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对珍稀、濒危、特色地方品种开展系统调查,根据生物特性开展精准鉴定,构建地方种质资源专库和大数据平台,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农业种质资源不消失。建立种质资源共享与联合开发机制,规范种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及个人利用种质资源行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联合开发种质资源,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
4.聚焦资源配置,着力完善种业创新保障机制。一是优先用地保障。制定种业强市建设用地保障实施细则,对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种畜禽场、水产良种场及种业科研机构、研发型种业企业科研基地建设用地,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予以支持解决。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种子种苗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市、县两级财政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种质资源引进和保护、优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制、种子质量监管等。扩大种业专项覆盖范围,把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地方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列入财政专项支持范围,进一步放大种业专项制度效益。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银—政—企”三方良性互动,提高金融机构支持种业强市建设工作质量。三是完善避险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性种业保险,将杂交水稻制种和种猪牛等保险纳入地方财政保费补贴目录,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种业风险分担机制,引导保险机构逐步完善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机制,探索种子全成本保险制度,鼓励制种农户、种业企业、种业合作社积极投保,建立健全种业风险防范机制。四是提高农机水平。大力推广适宜农机具,提高种业农机装备能力。积极推进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不断提高种子生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率。
5.聚焦行业监管,着力健全现代种业治理体系。一是健全种业领导机制。建立种业强市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种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有序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工作。二是深化种业制度创新。着力破除制约种业创新创造的各种制度瓶颈,运用政府、法制、市场等综合手段,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激发种业创新内生动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种业创新创造的局面。三是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健全种业管理机构,配齐配强种业监管队伍,健全常态化市场监管机制,强化种业监管执法,规范种业市场经营秩序。四是加大种业产权保护。重点加大原始创新保护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和技术标准,健全打假机制,实施全程监管,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侵权、“仿种子”问题,建立保护种业创新长效机制。五是优化种业政策宣传。加大种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坚持用法律法规规范种业企业市场经营、农业生产等行为,维护种业市场主体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