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7 15:31 信息来源:怀化市统计局
按照国家统计局工作安排,在国家和省局的精心组织指导下,针对结合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我市商贸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全面分析现阶段我市商贸经营主体就业现状、能力变化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怀化市统计局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组织开展了全市商贸业大中小微经营主体吸纳就业和用工变化情况专题调研。
一、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我局在全市抽取31家商贸企业,10家个体户开展吸纳就业和用工变化情况调研。为满足调查问卷的全面性,调查单位属性分别满足单位规模分类样本,其中大型2家,中型14家,小型14家,微型11家;城乡分类样本,其中城区22家,镇区15家,乡村4家;行业分类样本,其中批发业6家、零售业14家、住宿业13家、餐饮业8家。
(一)单位经营情况。六成调查单位经营情况转好,持乐观态度。当前经营情况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前相比,比上年同期明显好转的5家,略有好转的22家,持平11家,略有下降2家,明显下降1家;对第一季度经营情况预期非常乐观的4家,乐观21家,一般16家;上半年经营情况非常乐观的4家,乐观的21家,一般16家;对全年经营情况预期非常乐观的3家,乐观的22家,一般的15家,悲观1家。说明我市商贸经济逐渐复苏,人流量渐渐恢复,经济状况逐步改善,居民收入慢慢稳定,居民的购买力持续上升。
(二)用工需求情况。
①用工人数与去年持平。调查显示:当前从业人员数与前阶段相比,没有明显增加从业人员,有71%持平,22%略有下降,5%略有增加,2%明显下降。
②用工需求基本满足。调查显示:用工需求有71%基本满足,22%有少量缺口,5%有一定的缺口,2%有明显的缺口。10家用工缺口不能满足的主要原因(多选),90%因求职者对薪酬、就业环境等期望过高,50%因部分人员对于接触性行业存在感染风险仍有担忧,30%因市场上相关求职者人数较少,20%因招聘和应聘供需信息不对称,20%因求职者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需求。
③普工缺口量较大,技工有少量需求。调查显示:本单位最需要和缺少哪方面的人员(多选),59%缺普通工人,14%缺专业技能人员,如:住餐行业缺前台、服务员,批零行业缺销售人员、专业技术维修人员等。这些岗位流动性大,基本工资不能达到从业人员的需求,加之接触性行业存在感染风险仍有担忧,求职者对薪酬、就业环境等期望过高,所造成部分普通岗位有一定的缺口。
④经营主体对工作经验关注度高。调查显示:单位招工选择求职者调查最关注(多选),80%关注有相关从事本岗位的从业经验,39%关注求职者的薪酬期望与岗位的匹配情况,20%关注学历,5%关注从业人员是否能长期较为稳定上岗。
⑤住宿餐饮业季节性缺工较明显。调查显示:存在季节性缺工的7家单位中,主要缺少普通员工,其中86%是住宿餐饮业,14%是批发零售业。
⑥共享用工接受度低,渠道不畅,担心纠纷与稳定性。调查显示:单位接受共享用工的单位,80%不能接受,20%能接受。共享用工存在或可能存在哪些困难或问题(多选),66%担心缺少规范性文件,出现纠纷等情况难以处理,51%认为共享用工难以满足本单位岗位需要,27%缺少共享用工的相关渠道或信息,5%担心能否短期类胜任该岗位、合同到期后能否可以长期留岗本经营主体、商业秘密能否保证不泄密等。
⑦兼职人员需求小,稳定性差。调查显示:通过了解有80%的单位没有兼职、小时工人员就业情况。在使用灵活就业人员问题上(多选),88%的单位认为用工不稳定,46%认为难以通过日常管理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质量,17%认为该类型就业人员存在沟通协调的时间成本较高。
⑧人员流动对经营的影响有限,与自身发展、薪酬待遇关系紧密。调查显示:从业人员流动性问题(多选),61%人员流动较为稳定、32%人员有少量流动但不影响正常经营,11%有人员少量流动但不影响政策经营,5%人员流动对正常经营产生了影响。人员流动主要的原因(多选),61%因员工自身职业发展需要,59%因薪酬水平不能满足员工需求,7%因工作时间长、任务重,5%因所在岗位发展前景不乐观。
⑨招聘方式较传统,知晓度不高。调查显示:主要招聘人员的主要渠道(多选),69%在门店张贴招聘,54%通过招聘网站或线下招聘会,51%通过亲朋好友招聘,2家单位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第三方公司进行招聘。
(三)用工成本情况。通过调查走访显示:
①用工成本相对稳定,占比多在30%左右。调查显示:用工成本较上年同期相比, 54%持平,32%有所增加,12%明显增加,2%有所下降。本单位用工成本占经营成本比重超过50%的占12%,比重在50%-20%的占71%,比重小于20%的占17%。用工成本增加的单位主要因职工上涨,下降单位主要因停业,业务缩而减进行裁员。
②防疫成本明显下降。调查显示:用于职工防护的成本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前相比,有46%单位明显下降,32%略有减少,20%基本持平,2%明显增加。
③现阶段求职者明显减少。调查显示:认为疫情对当前用工的仍然有影响(多选)占63%,其中求职人员减少的占77%,用工成本增加的占38%,员工感染造成人员力量短期不足占5%。
④预计用工变化不大,经营状况决定用工,普工流动性大。调查显示:与当前相比,预期本年一季度末用工人数会增加占32%(多为住宿餐饮单位),选持平占66%;预计上半年用工人数略有增加占22%,持平占73%,减少占5%。预期用工会增加,主要增加哪些岗位(多选),93%选择普通员工,10%选择专业技能人员,7%选经营管理人员。如果预期用工会减少,主要减少哪些岗位(多选),100%选择普通员工,7%选择经营管理人员,无单位选专业技能人员(如技术人员、精通电商人员、高级销售人员等)。预期用工会增加的主要原因(多选),70%选临时性或者季节性的用工需要,68%选择预期经营向好发展用工需求增加。预期用工减少的主要原因(多选),76%选临时性或者季节性的用工减少,68%选经营收缩用工需求减少。
⑤政策落实地域差异性大,部分政策审批不易。调研显示:有54%的单位(73%经营地在鹤城区)享受过稳岗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其中50%享受了减税降费政策,50%享受稳岗补贴。经营主体普遍反映知晓税收相关政策,减税降费政策已享受,延缓缴税政策已享受或即将享受。当前是否仍在享受稳岗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83%选否,17%选是,选是的单位中,有 86%仍享受稳岗补贴。对用工方面的政策建议(多选),39%选加大具备相关技能人员的培养, 37%选进一步畅通招聘、应聘供需信息渠道,32%选继续实施稳岗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20%选增强对共享用工的统筹协调力度,烟草未选。其他意见建议,主要以减少电费的扶持政策、门面租金、体现在延缓残保基金、希望政府大力宣传和给与平台相关政策助力招工。
二、调查单位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政策宣传与解读力度不够。调查中发现,调查单位申报“稳岗补贴”政策仍然存在困难,45%的调查单位认为“稳岗补贴”政策宣传与解读力度不足,审批流程复杂,需要进一步简化。
(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人才缺乏且难以留住。一线操作熟练工缺口较大,且人员流动频繁,为了稳定用工,经营主体需要提高待遇,调整薪酬结构,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例:怀化逅山四季酒店有限公司疫情期间有20人由于在外地无法返工,在长达1月的“被失业期”后纷纷转职跳槽,而该公司新招员工一直无人问津,一度造成剩余员工满负荷加班工作,工作积极性大幅降低。
(三)中小微经营主体影响力不足,缺乏吸引力。一是受地区吸引力以及薪资水平等因素影响,中小微经营主体普遍存在人才招纳困难的情况,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严重缺乏,即使引进人才也极易流失。二是部分贸易劳动密集型中小微经营主体、在员工工资待遇上“能省则省”,工资福利、社保和生活环境与员工期待存在很大差距。三是对员工的培养教育力度不够,如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缺乏培训。四是经营主体缺少企业文化,向心力、凝聚力不足,员工欠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特别汽车行业销售人员、汽车修理人员,住宿餐饮行业清洁人员和厨师流动频率大,有经营主体反映刚培训销售人员刚熟悉本岗位专业技能,可以单独上岗接着流失了。
(四)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关注度不高。中小微经营主体在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发布的岗位信息关注度低,仍需要通过支付费用到一些流量较高的网站、APP上发布招聘信息。
三、对疫后吸纳就业和用工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化解经营主体“运转难”。一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府要督促经营主体落实员工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将员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二是加强劳动保障监管。指导监督经营主体不断完善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制度、欠薪报告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员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三是监督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切实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四是用好用足纾困政策,落实扩大社保费、税费的缓缴和减免政策,加大经营主体稳岗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降低经营主体用水用电用网成本,帮助经营主体减轻生产经营压力,推动经营主体加大马力满负荷生产。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支持返乡人员创新创业。五是积极组织开展促销活动,加速经济恢复。要以车展、美食节等大型展会为立足点,结合各类传统节假日、网购日、经营主体庆典等,不断刺激促进大众消费。抓住我市居民消费结构由日常消费向住、行等重大消费升级的趋势,继续支持汽车行业举办车展活动;组织餐饮行业开展美食服务、美食周等活动。六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促进消费转型升级。要加强推动和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实现行业结合、产城融合,推动消费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依托《湖南省关于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稳增长20条)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经营主体回迁总部经济的扶持力度,稳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环境,恢复贸易增长。带动从业人员就业,提高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搭建对接平台,破解经营主体“招工难”。一是保证就业信息通畅。加大长效宣传机制,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子触摸屏等媒介和在乡镇集市、村组街道增设用工信息栏等方式向社会发布经营主体用工信息,建立经营主体用工信息,定期上报和公开制度,积极服务经营主体用工各项招聘活动,组织开展重点经营主体、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招聘会。二是超前谋划服务经营主体用工。对重点行业的经营主体和缺工严重的经营主体,相关部门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掌握经营主体用工需求情况,做好劳动力资源储备工作。三是做好市县乡三级招工平台,在市区乡镇、街道村组和大学生就业服务窗口设置经营主体招聘工作站,加大劳务交流,引导更多的人就近就地就业,服务本土经营主体。四是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职业经验,毕业后能迅速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五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单位的技术、设备创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根据我地特色资源发展经济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让经营主体真正有政策获得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积极学习考察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模式。
(三)完善用工体系,满足经营主体“用工顺”。面对用工难题,一是督促相关部门和经营主体联合建立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从单一技能培训走向多样化培训,提升工人综合素质。二是促进高校和经营主体联合办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适应用工单位需求。三是完善人才引进举措,对引进人才给予优待和支持。四是加强宣传和引导,加强共享用工人员的培养,针对共享用工工作人员制定合理合法的用工方式、政策和制度,更好保证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效率和利益。
撰稿:唐文广 谭诺
复审:刘湘英
终审:张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