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统计局

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 怀化统计

怀化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初探

发布时间:2010-05-28 00:00 信息来源:怀化市统计局

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 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较快,运行态势良好。2009年,在我市605家规模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94家,总产值137.36亿元,5年平均增长47.56%;销售产值133.56亿元,5年平均增长46.76%。企业个数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12%和28.25%。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展较快的工业产业之一。
附表:怀化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行业分类表
年份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
其中
1、农副食品加工业
2、食品制造业
3、饮料制造业
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5、家具制造业
6、造纸及纸制品业
7、中药饮片加工
8、中成药制造
2004年
19.63
6.8
0.73
0.64
6.15
0.22
1.87
3.22
2005年
32.01
11.64
1.22
1.63
9.55
0.59
3.34
0.12
3.92
2006年
43.69
15.33
1.91
2.72
14.04
0.76
4.68
0.4
3.85
2007年
64.1
20.46
4.66
4.95
22.03
0.95
6.57
0.71
3.77
2008年
96.92
28.55
7.82
8.33
29.67
1.75
13.92
1.79
5.09
2009年
137.36
45.86
6.12
12.94
40.26
2.41
22.37
1.93
5.47
平均增长速度
47.56
46.48
53
82.45
45.61
61.41
64.27
100.26
11.18
2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不断壮大, 加工业框架体系逐步建立。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了竹木、粮油、医药、食品、果蔬、茶叶、畜禽水产养殖等9大类的加工产品,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加工层次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至2009年底,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4家,与2004年的98家比接近翻番;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5年间分别提高9.77和10.54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基地面积502万亩,带动农户60多万户。
3 、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按照突出特色、做优做精的要求,全市初步形成了粮棉油、果蔬茶、中药材、竹木、畜禽养殖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一批具有我市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原料基础。全市初步建立了100万亩优质超级稻、5万亩名优茶、35万亩优质原料、200万亩工业原料林、100万亩油茶、5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10万亩烟叶、50万亩中药材九大农业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益显现,市工业园形成了森工、食品、服装三大产业,同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两块牌子,园区内现有2家省级和2家市级龙头企业,入园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以上。通过扶优扶强,全市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到2009年止,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3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亿--10亿元的企业37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泰格林纸骏泰纸浆、汇源果汁、娃哈哈等重大项目的引进或投产,实现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增强了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
4 、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产品质量逐步提升。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10个,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9个,怀化市名牌产品3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获得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麻阳柑橘、芷江活鸭、新晃黄牛肉3个产品已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全市已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18万亩,累计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4个、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4个;全市“三品”基地面积达到84.3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59.7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4.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加工规模小,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全市194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总产值仅0.7亿元,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的企业达156个,占企业总数的80%,加工规模小,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个体上看,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企业比重偏少,已经挂牌的国家、省、市龙头企业对同行业还没有起到引领牵头的作用。一些传统大产业,如稻米、生猪、水果等支柱产业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 、加工技术装备落后,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市绝大多数加工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一些传统产品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水平,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新型工艺和自主开发能力,生产管理成本高。从产品结构上看,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较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3 、企业与农民利益机制不完善,产、加、销脱节。 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缺乏履行合同的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 、管理体系不理顺,机构不健全。 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机构,在行业管理上,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存在着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管理分散、职能交叉和互相推诿现象,造成生产、加工相脱节,扶持、监管相分离,致使种养、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之间管理不顺,难协调,形不成合力。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 、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围绕优势农产品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粮油、生猪、林木、果蔬、医药等大产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坚持“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形成与全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体系。
2 、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要围绕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抓好配套的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竹木、优质水果、优质粮油、畜牧、中药材等五大类基地,突出抓好泰格林纸工业原料林基地、汇源果汁水果基地、大康牧业的畜牧产业基地、正清集团的中药材基地,以及以金珠米业、五溪米业和贤胜油业为龙头的优质粮油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基地。
3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服务,落实发展措施。 在优质服务中落实发展措施,在加快发展中构建服务体系。一要搭建项目服务平台。千方百计缩减每一项目投产之前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各项成本,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对重点项目搞好重点服务,坚持“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班人帮扶”,解决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二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与处理,拓宽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全市统一构架的农产品招商平台、科技项目对接平台、产品展示平台、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三要建立融资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信贷支持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最大限度地支持。同时,积极探索以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资产等作为抵押获取信用资金的新方式,积极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四要建立招商服务体系。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实行由生产基地到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
4 切实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促发展的局面。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纳入本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规划,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在短期内改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状况。各级政府要以农业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成立统一的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改变产、加、销相分离的被动局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各级政府的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