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文明创建

对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08-19 00:00 信息来源:市审计局

  审计是一块基石。既是政府进行决策的基石,又是政府监督 部门进行监管的基石,同时,也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基石,还是 通过审计延伸服务的基石。因此,这项事业关乎政府宏观决策和 经济运行是否科学、有序、效率。为了打牢支撑政府决策和经济 运行这块基石,关键在于要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之为"人、法、技"建设,而其中的核心无疑是"人"的建设。国家审计机关成立 20 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审计队 伍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审计人员的总体素 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促进了审计业务的深度开展,从而引起各级 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也不断增强。但 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审计监督的现代化与法 治化进程加快,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要求的问题也逐步日益显现。如何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把"人、法、技"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成为 我们必须重视认真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就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一、必须把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今年 1 月 13 日,朱镑基同志在审计署考察工作时强调 : 要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工作;要把审计署建 成"廉政署"、"法治署"、"正气署"。

     要实现这个目标,落实 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 谋 ",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一定要确立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素质的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科(处长)和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作用,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对审计工作的科学管理。概括起来说,审计管理干部的 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抓大事。审计的领域比较广,不同地方、部门、领域的审计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 我们从不同的被审计对象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把握被审 计对象的性质、特点、工作规律及热点、难点、盲点、亮点,从 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要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审计人员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管 理理念,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使审计人员有成就感,不要求全责备,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审 计事业的发展,实现审计目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善于抓大 事、议大事,对事关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的重大问题,如提高审 计质量,确保审计独立性原则实现抓紧抓好"八不准"规定的落实、队伍建设等作出科学决策。要履行好上述职责,我认为,作为审计管理干部应当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应当具备较高的审计业务技能和很强管理能力。审计机关是业务性很强的经济 监督部门,因此,对每一位审计管理干部来说,都要提高审计业务技能,但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审计业务技能的具体要求又应当有所区别,管理者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履行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工作职责,发挥好在审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应当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要有效地组织好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领导,应当具备上下左右包括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不盛气凌人,不主观武断,做到尊重、诚恳、平等、文明,做到 既敢于监督,更善于监督,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三是 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应着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营造一个适宜创新进取的环境,引导广大审计人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弘扬 与时俱进的精神,增强科学思维的能力,使审计工作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创造性,这是审计管理干部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和能力。


二、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任何事情都要靠人去做,尤其是作为审计人员,对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相当高。作为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政治过 硬作风优良,同时,作为经济监督部门的审计人员,对其专业知 识技能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掌握审计业务本身必须具备的审计、财务、会计知识技能,还必须熟悉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科技知识、信息专业知识及外语等。从我省的情况看,全省现有审计人员 2545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 1534 人,只占 60.3%,具有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的仅有 1254 人,占 49.3% 。 无论从队伍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还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看,与审计监督的现代化、法治化进程要求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况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保险业等国际竞争机制引人以及外资企业的进入,他们采取的人才的本土化战略,使审计系统中高层次人才向外流动的趋势也有增加的趋势。面对这样的时局,国家审计机关如何应对,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队伍建设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聚集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 才、留住人才的环境,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和紧迫,也是摆在各 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职责和急迫任 务。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审计队伍的" 人、法、技"建设,核心是"人"的建设,必须以"人"的 建设作为整个队伍建设的基点、根本和支撑。同时," 法、技 "建设的滞后,也制约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


一是针对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和领导班子建设中的实际和存在 问题,面对现行审计机构领导体制的状况,面对市场经济对审计工作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改进领导思维方式、决 策方式和领导工作方式。因此,除要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锻 炼外,同时还应当创造一种外部环境,加大系统内上下级机关、同级审计机关及系统内外的干部交流轮换力度,同时,在一个机 关内部的各个岗位,也要实行定期轮换交流制度,实行竞争上 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个系统形成一潭死水,才能尽量避免、杜绝执法偏软偏轻," 地方保护"等问题的大量、频繁出现。同时也能有效地克服"以审谋私"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 审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审计干部的成才成长拓展较大的发展 空间。


二是要努力造成一种"从严治审"和"从优待审"的环境 和条件。目前的国家审计人员实衍的是国家公务员管理模式,但 他们又是公务员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应当具备的政治素质、业 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要求甚高,在业务上要求他们应当具备很高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能力,但又缺乏使他们获取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的激励机制,即使他们获取了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备了相当的专业能力水平,对他们个人来说,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至少没有什么经济意义,没有一种动力机制。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外抓审计纪律,内抓机关 管理 ",为了防止以审谋私问题的发生,要严格实行"审计复核 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真正做到"从严治审 ",另一 方面,作为公务员范畴内的一个特殊群体,审计人员获取了职称应当建立一种制度,给予一定的津贴,同时审计机关给予一次性 资金奖励以及实行主审津贴等措施,从而形成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从优待审。不然,就会陷入"只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局面,就很难留住人才,更谈不上能够聚积人 才、培养人才,就很难使审计事业得到发展。


三是要努力营造一种"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发展 留人、以环境聚才、以待遇留才"的环境氛围。毋庸讳言,我 们审计机关的监督对象,是我们国家政权体系和经济生活主体中 具有行业优势、经济优势的系统、部门和集团,如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及电信、移动、电力等等,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干部职工各种福利待遇是相当优厚的,而审计人员因职业的原因,对此也是非常了解的。在这样的情势下,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压力是大的,我们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不能这样简单盲目去比较,要有敬业精神,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以免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正视存在的差异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发展留人、以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对广大审计人员在政治上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要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这是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审计人员在生活上要关怀,要经常了解掌握他们在生活 上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四是要确立"有为才有位,有位是为了更好地有为"的理念,无论是审计机关在政府中的地位,还是个人在机关中的地位都概莫能外。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一定要形成这样一种"有为才有位"导向,从而杜绝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才能形成一种好的行业风气。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法、技"建设力度,必须加大有效投入。据调查测算,除审计署和经济发达地区外,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审计机关,80-90% 的经费都是人头和必要的 办公费," 法、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建设进程。因 此,一定要有一种大系统的观念、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考虑,不能各自为阵、各吹各打。对贫困地区、基层审计机关的困难要切 实帮助解决,审计署要争取一项支持贫困地区审计机关的建设资金。同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六是要从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入手,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重视加强教育培训力度,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要熟练掌握现代审计方法,尤其要在把握政策的水平和能力上一个明显的提高,学会在微观的审计中,把"审、帮、促"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分析归纳出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作为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服从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诚信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作出审计机关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