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6-14 00:00 信息来源:怀化市农业农村局
近3年来,溆浦先后跻身全国粮食产能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油茶重点县和全省柑橘重点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去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7元,同比分别增长6%和12.3%。
这是溆浦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现的迷人新姿。
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集约经营
2008年,双井镇花口村村民李广返乡创业,承包经营水田1200多亩,从事粮食规模生产,年产粮食60万公斤,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并带动800多农户增收。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李广的经历是溆浦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实现农业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效益的一个缩影。
2009年,该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的奖励办法,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协商,签订合同,确定流转土地价格。仅去年,该县用于奖励土地流转大户的资金就达100万元。使土地流转从原来的农户代耕、无偿转包、倒贴转包等自发流转,逐步发展到有偿转包、出租、转让、土地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转包和出租已成为主要的流转形式。流转主体由过去单一的农户,延伸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全县参与土地流转的农业企业11个,合作社13个,专业大户56个。
通过土地流转,该县还创建了优质稻、柑橘、生猪、金银花、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林产品基地。全县仅优质稻种植面积就达45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96.9%,为粮农增收近2亿元。
专业合作社,架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金桥”
溆浦县��水湾乡莲花村柑橘种植大户田秋茂,加入乡水果业专业合作社后,按标准化模式运用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柑橘无公害。优果率从55%提高到85%以上,亩产提高了600公斤。其种植的15亩柑橘,产量和收入由2009年的2.5万公斤、8万元分别提高到去年的3.4万公斤、11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溆浦县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的“助推器”,并架起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金桥”。
该县按照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购销售的模式,通过政府减免税费、农户联保贷款等扶持措施,组建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1个,覆盖了全县28个乡镇,入社会员达3.23万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18%。
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该县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先后制订并完善了无公害和绿色水稻、水果、蔬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地方标准。全县先后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73.6万亩,无公害生猪51万头,无公害溆浦鹅10万羽,无公害养殖水面2.4万亩,“生友”油桃等7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福香”牌柑橘等6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12万亩湘蕾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验收。
同时,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该县永华果业合作社通过与营销大户、加工大户强强联合,在省内外设立了6个销售网点,年销售水果达1500吨,带动周边农户356户种植面积4200亩。
据统计,该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73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1%。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化“桥头堡”
“公司+基地+农户”,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农”字号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桥头堡”。
按照这一模式,溆浦县增加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今年,该县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投入500万元的金银花加工企业“万水科技”已投入运营,雪峰食品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的生产线也已开始运转,生产能力在原基础上翻了一番。
同时,该县大力加强龙头企业的运行监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龙头企业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检查,随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年初一次县领导的调研中,有多家企业反映某部门的某项收费偏高,该县为此事专门召开了县长办公会,形成了会议纪要,使这一项收费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了30%,每年可为这些企业节约成本几十万元。
目前,该县农业生产企业达10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家,其中年产值超过2000万的有12家,雪峰食品公司、恒森农业公司等10家企业跻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去年,该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创造产值4亿多元,为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湖南日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