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动态

《中国社会报》:相约一场从行政区划出发的历史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25-03-26 17:13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曲华纶

站在太行山麓的井陉古驿道触摸两千年前“车同轨”的深深辙印漫步珠江口的南头古城倾听东官郡回荡的历史潮声驻足河西走廊的阳关故址凝望丝路驼队遗落在沙海中的琉璃残片……

展开中国地图纵横交错的省界、颜色参差的市域、星罗棋布的县治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镌刻着文化密码的活态史诗

展开历史长卷郡、县、州道、路、省府、厅、镇不仅是治理单元更是文明传承的时空载体

“何”为何这片土地绵延五千年文明独存于世?何以能使广土巨族融合为多元一体?又该以何样的方位坐标安放历史文脉、文明根脉?

“方”既是方位也是方域还是方法自古常用方域、方舆指代行政区域划分《禹贡》“九州攸同”有了治理方位《周礼》“方千里曰国畿”有了方域设计历千年“山川形便犬牙相契”展现的是划界之规

“家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行政区划单元彰显着家国同构牵绊着故土乡愁凝聚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和责任担当组成的是中国大“家”

“何方家国”承载着中华文明深沉的文化叩问相约的是一场从行政区划出发、纵横时空的历史文化之旅

——从行政区划出发探寻疆域版图的法理纹章

郡界以山脊为断民籍随郡县而隶秦始皇遣史禄开凿灵渠在南越之地“凿渠运粮置桂林、象郡”使军屯与税赋体系直抵南海之滨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汉书·西域传》特注凡国五十自译长至将相皆佩汉印绶唐代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唐律疏议》规定羁縻州赋税不入户部但刺史须受唐官监领留下的是新疆自古属中国的法理印证

南宋《诸蕃志》载:“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塘)……四郡凡十一县悉隶广南西路”《琼管志》也提到“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琼管”清《广东通志》载:“万州三曲水环泮宫六连山障州治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为南海主权留下铁证

清代测绘《皇舆全览图》以经纬度网格重构国土认知舆图所载即疆理所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划设“三府一州十一县五厅”奠定台湾行政区划格局彰显行政建制与主权捍卫的密切关联

行政区划通过法典条文固化治权边界通过户籍、税赋、司法等行政实践累积治理实证通过界碑舆图铭刻主权记忆使华夏疆域纵历分合鼎革终成不可裂解的金瓯整体

——从行政区划出发读懂多元一体的历史榫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行政区划从来不是地理空间的简单切割而是一方水土文明交融的载体、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纽带战国末年秦国置陇西、北地二郡将羌、戎部族纳入郡县管辖中原农耕之民与游牧部族在黄土高原上错落而居共垦边地共御天灾血脉渐融大理国故地在元代划入云南行省汉人官吏、白族首领、傣族土司协同理政茶马古道上的藏商与彝民以盐帛易马匹地理的“边陲”在行政整合中渐成“腹地”

行政区划以制度之力冲开地理阻隔、打破地域壁垒让不同族群的命运在共同家园中交汇激荡、凝结聚合汉武帝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数十万中原士卒携家带口戍边屯田汉人“衣冠”与匈奴“辫发”共饮弱水驼队与耕牛同踏河西走廊催生出“胡商汉贾昼夜不绝”的共生图景隋通西域设鄯善、且末、伊吾等郡丝绸之路上的驿馆与市集成为粟特商队、突厥牧人、汉地行商的共栖之所唐代于西域设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等城郭由汉军驻守、突厥民协防、粟特商贯通各族共居一城、共守一域“城头烽火”与“市井胡音”交织成一幅美美与共的边塞长卷

行政区划的演进史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长的见证史行政区划的创设与演变用制度的力量将族别转化为共域将差异转化为互补让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各族群在共治共生的疆域中交流交往交融熔铸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底和大一统的政治魂魄淬炼出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牢固命运共同体

——从行政区划出发感悟文明基因的时空密码

自大禹“奠高山大川”以划九州肇始中国便萌发以行政疆域承载文明、以方域制度传承文明的独特范式当古埃及的“诺姆”、两河流域的“行省”湮没于风沙华夏大地的郡县体系却呈现惊人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恰似双螺旋结构的分子链——制度框架与地理单元相互缠绕在时空坐标系中精准锚定文明演进的轨迹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构建起“郡、县、乡、里”四级架构虽代有递嬗、形有不同、式有所异但框架结构保持总体稳定西汉103郡国的边界近半数与秦郡重合至隋唐推行州县制仍有近半数州郡名称延续秦汉旧称宋元之际江南州县在战火中始终保持建制完整这使得户籍统计、税赋征收与律令推行始终处于同一坐标系内即便政权更替社会基础单元的完整性亦未被打破

清代《一统志》显示全国三分之二的府级治所与唐代州郡重合超过三分之一的辖境与汉代郡国近似南阳盆地从秦汉南阳郡到清代南阳府始终锁定同一空间坐标其治所位置两千年未移水利网络、驿传体系等基础设施不断积淀文明根脉在这片南北交汇的枢纽之地不断滋养生长

铺排有致、层叠有序的行政区划恰似一套精密的时空编码系统让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等多元文明体系被精准写入历史“磁道”为文脉延续提供了刚性支撑

时空轮转区划如碑铭刻着中华文明存续的底层密码

——从行政区划出发建构文化记忆的鲜活容器

一纸疆界自有文化刻度几千年的行政区划沿革史本身就是一部镌刻着中华文化的典籍无论是建制设置、结构布局还是治所选择、命名定界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文化观念在空间地理上的投影

三分疆域七分文脉行政区划往往成为文化现象的塑造者隋唐划淮南道统摄淮河两岸北方的浑厚与南方的灵秀在此对冲酿出淮扬菜“南北兼容”的独特气质:一道蟹粉狮子头既有黄河小麦的筋道又有江南黄酒的醇香恰似行政版图缝合出的味觉辩证法元代江浙行省将吴语区与越语区并置钱塘江两岸的方言在盐漕税册的流转中碰撞淬炼出昆曲“水磨腔”与绍剧“高亢调”的双璧声腔分野也与明清浙江省“上八府”“下三府”的区划暗合

界碑为骨文华生肌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处处蕴藏着行政区划的催化作用北宋以“四京”架构天下东京汴梁的行政中枢地位催生了《清明上河图》中“正店”“脚店”林立的市井奇观明代南直隶统合江淮金陵官话随衙署文书辐射四方竟使安庆方言中保留着明代官话音韵桐城学派的书卷里亦沉淀着南北士子辩经论道的遗响在巴蜀盆地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诗将湘楚的辣椒与蜀地的花椒熔铸成麻辣鲜香的味觉图腾

疆理天下终成文理税关设于何处商路便重塑方言腔调治所定在何方官话即成雅言标准驿道划分几等戏曲声腔便分几派行政区划如无声的雕刀、文化的模具刻出方言的边界、饮食的谱系、艺术的流派更在潜移默化间塑造人们的文化认同、转化为深层文化自觉

——从行政区划出发守护精神家园的永恒坐标

行政区划承载着人们对身份、文化和历史的情感认同是家国一体的极致浪漫

郡县制实现了“国”与“家”在权力集中性上的同构并首次将“家国同构”理念具象为行政网格成为“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制度起点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形态

到宋代发展为制度化的“乡贯”将科举仕进与地理籍贯绑定塑造出“落叶归根”的文化心理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是祖先背井离乡的起点也是后人寻根问祖的归宿当代身份证号码中的行政区划代码持续维系着个人与出生地的关联当孩童略带懵懂地读着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当游子把家乡与异乡的天气预报同时设置在手机屏幕上当我们不停地追问“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乡愁化作了同心结家乡之间、家国之间行政区划已突破了生硬的制度约束成为潜移默化的情感联结化作心灵的归属铸就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玉麦“三人乡”的故事感动过很多人卓嘎、央宗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在海拔3600多米的雪域高原默默守护着神圣国土上的一草一木守护着国境的安宁和万家的平安一个个行政区划单元聚沙成塔、凝聚一体组合成中国的版图暮色四合当千万盏灯火次第亮起这点点光芒不仅包裹着一个个家庭的温度也默契又精密地编制出这个古老国度的天地与经纬

不管是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还是引发共鸣而爆火的《我的阿勒泰》众多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和切口的文学作品通过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的交织以地域、家族、文化为纽带追问“何处是故乡”的永恒命题家乡的地域空间不仅是生存的依托更是文化和精神的根系行政空间与家乡情结的融通机制早已使行政区划转化为文化基因、锻造成情感容器、浸润成家国情怀

——从行政区划出发领悟大国之治的深邃智慧

在国家治理的宏阔格局中行政区划恰如最基础、最稳定的棋盘承载着政治智慧和文化内核的制度设计既不是简单的几何分割更不是僵化的权力分配而是在中华文明悠长历史中淬炼出的治国密钥

自《禹贡》以山川形便初定九州到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将地理单元作为本底与行政权力精准对应的制度设计使得中央政令穿透层层阻隔直达基层

从汉家十三州牧守四方烟火到盛唐十道监察万里疆场从宋金路制的分权制约到元明清行省的制度变革政区层级历经循环演变但郡县基底保持长期稳定折射出首尾、干支之间的完美结合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西北边疆、打通丝绸之路而设置河西四郡形成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屏障构建了军事防御体系充实了边疆人口促进了农耕技术发展增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物资、文化交往减少了对外依赖附着其中的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等多维考量和治理逻辑不仅保障了汉朝的西北安全更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华文明的向外辐射对当今的边疆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

分疆画界、体国经野从山川形便的自然之道到犬牙相契的政治智慧蜿蜒的行政区域边界线犹如精密的齿轮既保持了地方治理效能又坚守了“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

秦简中的“道里阡陌”汉牍里的“乡亭邮驿”《元和郡县志》藏着盛唐的行政基因《舆地广记》写就北宋的疆域密码每个时代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置都是对治理难题的创造性应答和治理智慧的“活态传承”诉说着东方政治文明的独特逻辑彰显出“中国之治”的制度底蕴

当我们真正读懂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中承载的价值理念、民族记忆、历史文脉、治理智慧便会发现这些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印记和治世之道既是过往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启迪并不断引发我们对“何方家国”的深层思考和恒久叩问

览山河之卷、执历史之镜照见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中蕴含的千年基因

让我们溯行政区划经纬之脉在量地制邑、度地安民间探寻家国形塑之道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空间基石夯实保持行政区划总体稳定的历史文化基础

因为我们脚下的大地本就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中华文明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