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牵挂的“梅好靖州” 已成为我国最大“茯”地

发布时间:2025-10-23 11:05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有幸在靖州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五个年头,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终身难忘的经历。雄伟的飞山、美丽的渠水,始终是萦绕在心头的牵挂,靖州的风土人情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脑海……”这段文字,来自“共和国勋章”得主袁隆平。

    10月21日至22日,封面新闻记者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下经济”报道组在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采访期间,多次不经意发现袁隆平先生留下的印记。

    比如,在靖州县政府的网站里,在当地人的口中,在“国苓科技”五里冲万亩茯苓基地……

    靖州之于袁隆平,到底意味着什么?记者查询到的这段史料或许能成为答案——

    1973年夏,在靖州二凉亭杂交水稻试验田,袁隆平团队经历无数次试验,终于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完成杂交水稻优势组合。至此,优质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从靖州推广开来,伴随三系配套培育成功,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新纪元。

    “杨梅树下种茯苓”

    位于湘西南的靖州,总面积221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6.04%,人均活立木拥有量位列湖南第一,是闻名全国的“茯苓之乡”“杨梅之乡”。也正是因此,在靖州时常能看到“苗侗‘茯’地、‘梅’好靖州”的宣传语。

    10月21日下午,在位于群山之间、名为“五里冲”的国苓科技茯苓基地,记者注意到这家“杨梅树下种茯苓”的企业代表,简介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有“江南第一梅”之称的靖州杨梅,被袁隆平院士誉为“梅中之王”。

    这句评价,源自袁隆平的一幅题字,原句是“靖州杨梅,梅中之王”,时间是2014年6月,那是有着两千年杨梅种植历史的靖州,又一个梅香满城的时节。那一年,先生84岁。而记者了解后得知,先生去世前三年多,还曾抱着病体在湖南省会长沙帮靖州推介杨梅。

    从小被袁隆平故事打动的王新芝,虽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带动了三千多名农户创业,但抡起锄头在杨梅树下整理茯苓的她,动作丝毫不逊于身旁的药农。

    “十方九苓,七出靖州”

    茯苓,古称“四时神药”,因诸多方剂均有应用,素有“十方九苓”之说。早在明代,靖州山民便尝试林下仿野生栽培。因如今的靖州已成为全国最大茯苓加工、出口基地,交易量占全国七成以上,又有“七出靖州”之说。

    在总投资5500万元,每年可产鲜茯苓11000吨的种植基地,王新芝告诉记者,通过长时间摸索、实践,靖州人发现在杨梅树下种茯苓,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保证植被均衡,又能防止水土流失。“茯苓采收后,还能给杨梅树留下有机肥。”

    她还算了一笔账——通过这种“共生模式”,每年每亩可节省杨梅抚育、肥料等成本500余元。此外,企业租用杨梅林种植茯苓,每亩每年租金可省50元左右,实现了梅农与茯苓企业双赢。“杨梅树下种茯苓,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新的成果转化,减轻了开发成本,又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提高了整体收益。”

    其实,杨梅树下种茯苓的王新芝,只是她的一个侧影,她的企业已深耕茯苓产业链,从菌种培育、基地建设,到茯苓加工、贸易、技术指导,并推出了茯苓糕、茯苓面膜等20余种产品,构建起中药饮片、药膳食品、养生茶饮、日化用品四大产品线,产值突破亿元。

    “南方中药谷”

    对靖州来说,王新芝只是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靖州有杨梅基地10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8万亩,并培育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一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四家,国家级、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各两家。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靖州茯苓,除了王新芝提到的20余种“加工品”,当地还有茯苓片、茯苓卷、茯苓饼、茯苓面等饮片、食品,甚至茯苓乳液等护肤品……有数据显示,靖州茯苓衍生品已达三百余种。

    在“茯苓非遗炮制技艺”传承人王新芝看来,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推动了我国茯苓市场的发展。

    二十多天前,王新芝把靖州茯苓带到了香港。在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上,身着苗族服饰的她不仅向港澳同胞推介了“南方中药谷”的茯苓制品,还让国际友人见证了从未断代的中药文化。

    她在朋友圈留言——“现场的热烈反响,不仅是对靖州茯苓品质的肯定,更是中医药文化的生动展现。在国际化、现代化的趋势下,靖州茯苓已成为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产业协作的亮眼名片。”

    王新芝说,未来将继续聚焦茯苓产业全链条发展。计划在2至3年,在茯苓精加工、提取及药食同源领域进一步突破,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茯苓产品。但她也坦言,运营是她们的短板,希望能更好的线上线下相结合。

    包括王新芝在内,靖州许多茯苓从业者都紧跟销售趋势,开启了“直播带货”。而值得一提的是,带货并不只限于“民间”,早在五年前,当地两名副县长就已走进直播现场。

    “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10月22日早上,记者来到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这里,有我国最大的茯苓“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早上五点多就开市了”,从事茯苓销售二十余年的姚绍和透露,当地为支持茯苓产业发展,每销售一吨茯苓,政府会有相应补贴。去年他是销售冠军,补贴拿了十多万元。

    他告诉记者,鲜茯苓进场后,交易员会安排卸货位置,然后分堆卸车,开始自由交易。如果交易达成,会叫来叉车送框装茯苓,然后过磅、开票、完成交易……

    在这个“线下厅”的出入口,记者计时统计发现,运卸鲜茯苓的叉车平均36秒就进出一台。而在“线上厅”的电子大屏上,记者看到实时显示的最新茯苓价格指数,以及采购商、供应商的进出货数据。

    市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一直要忙到傍晚,“下午5点停止交易,19点停止卸货,近几年几乎每天都这么忙。”

    分管林业的靖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蒋和平表示,作为全国唯一的茯苓专业园区,截至2024年,产业园吸引了71家中医药企业、300多家加工户、21家电商企业、4家物流企业。年交易量达8万吨,约占全国的70%以上。除了靖州本地,还辐射广西、贵州、云南、江西、福建等茯苓产区,甚至越南、缅甸、老挝等国。

    线上平台负责人聂阳透露,大家俗称的“线上厅”,其实是2022年8月上线运营的全国茯苓及其制品电子贸易平台,这是一个集线上结算、产品溯源、质量检测、大数据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电商平台。除了靖州当地的茯苓大数据,采集站点还涵盖长沙市场营销中心及17个中药材交易市场、10个茯苓主要种植省区。

    她告诉记者,借助平台的溯源系统,可以查看茯苓的“种植档案”,而通过“怀化国际陆港枢纽”,茯苓制品能快速发往全球。

    数据显示,2024年,靖州茯苓全产业链产值达81.59亿元。而在《靖州县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记者查询到的目标显示——2025年实现茯苓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

    其实,在这组数据背后,还有两组值得重视的数据。一是靖州设立了2000万元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其中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相关产业。探索开发林地经营权贷、茯苓贷、杨梅贷等绿色抵押贷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3.5亿元。二是靖州林下经济规模从24.8万亩增至50余万亩,产值从25亿元增至55亿元。林下产业已带动8万余名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省份,林地面积达1.9亿亩,维管束植物6294种,其中近5000种有药用价值。中药资源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记者了解到,针对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产业,湖南已形成由林业、财政、农业农村、水利、中医药、科技等部门联合运作的管理机制。为了解决“林下产品出山难”“生产资料进山难”等问题,已将林下经济产业道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利用各部门专项给予重点安排。

    后记:

    “杂交水稻之父”为何偏爱靖州杨梅?

    许多人并不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何偏爱靖州杨梅?

    其实,这份偏爱始于一段苦痛的经历——1969年,安江农校搬到靖州,教师袁隆平随之迁来。因常年劳累、饮食不规律,他患上严重胃病和习惯性肠炎。后来,他偶然发现,不管是新鲜杨梅还是杨梅罐头都能缓解他的症状。于是,杨梅罐头成了他的常备品,甚至出差也要带上几瓶。

    先生也曾回忆,1969年来靖州后,发现这里的村民日出便作、日落才息,但粮食产量却很低,甚至每年青黄不接时,常有人挨饿,他因此久久不能平静。“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成为他最大的夙愿。

    半个多世纪过去,先生早已作古。他永别的前一天,是农历“小满”,正值南方早稻追肥之时,也是靖州杨梅初熟之际。可惜先生再也看不见,再也尝不到了。

    但或许,也如另一位名满天下的湖南人所言——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

    如今的靖州人民早已丰衣足食,这片土地更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靖州的今天,应该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