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31 15:40 信息来源:怀化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技局
(2020年3月26日)
一直以来,怀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作为怀化后来居上、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力度空前的举措,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取得了“蝶变式”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短板弱项,紧盯问题、抓准症结,出硬招、下实招,先后出台了《中共怀化市委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成湖南西南门户和新增长极的实施意见》、《怀化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八条措施》等重大文件,特别是近2年来密集出台了《怀化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怀化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突破性文件。这些重大举措为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补齐转化短板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支持和引导怀化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怀化职院、市农科所、市林科所等高校院所制定了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二)强力支持引导,“真金白银”激励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市委、市政府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全部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工作,4年立项30项、资助4000万元。从2018年起,组织实施《怀化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至252家,与2013年相比增长12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 2013 年的 53.43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270.03亿元、增长5倍;全市专利申请数量由2013年的813件增长至2019年4718件,增长5.8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由2013年的130件增长至2019年的1819件,增长14倍;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近40亿元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逐渐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三)培育创新平台,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技术基础。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先后建成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怀化分中心、中意(湖南)设计创新中心怀化文创设计中心等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创新载体。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成各类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422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79 个,为科技成果进一步研发、创造、转化及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产学研结合仍是短板。我市不少企业虽有产学研意向,但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而我市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有限,甚至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没有研发活动,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难以得到外界力量支持,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影响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
(二)资金投入仍然有限。市委、市政府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加大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但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量资金需求,仍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利用财政资金带动社会投入、落实国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等方面仍是短板;政府在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引导金融资本投向成果转化等方面仍是弱项,我市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仍是老大难问题。
(三)创新人才仍然缺乏。我市拥有的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偏少,特别是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中高层次科技人才明显不足。目前,全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730人时,仅占全省的1%;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才6.1万人,研究生学历的仅占1%。目前,我市还难以吸引中高层次人才来怀创新创业,虽然于2012年实施人才引进“双创”计划,先后柔性引进袁隆平、邓兴旺、韩楠林、潘爱华、汪建、刘良等 27 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培养吴飞驰、张振华等 10 名本土领军人才,建立创新型人才团队 13 个。但是,我市属于四线城市,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集聚力,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问题仍然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以市政府与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为契机,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源头供给不足”问题。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产学研结合的支撑。市政府已分别与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签署了战略科技合作协议,要利用好这些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借用外智、为我所用,增强科技源头供给能力,特别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需求,从新兴产业培育、人才供需、科技援助、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科技合作。
(二)以“怀化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内生动力不强”问题。研发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从2018年起市政府启动了《怀化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8-2020年)》,2年的实施效果证明,该“行动计划”极大激励了全社会科技创新热情,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3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9年29亿元,增加12.8倍。为用好这一利器,继续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加速形成“大整合、大投入、大联盟、大突破、大统计”的“大科技”格局,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价值链“五链”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为充沛的内生动力。
(三)以“五溪人才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科技人才缺乏”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科技第一资源。继续深入实施《五溪人才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紧密对接“五大开放行动”“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五个一百项目”,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发展,抓好“引进100个科技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21”创新人才工程、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等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申报、推荐及培养工作。实施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扶持计划、五溪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各个部门动态调整和及时优化人才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