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龙关下听潮声 ——沅陵县官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01 10:02信息来源:怀化新闻网

辰龙关下听潮声

——沅陵县官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纪实

苏春生 李文武 瞿云

在湘西连绵的群山间,辰龙关雄踞千年,见证过古驿道上的马蹄声碎,也目睹过沅水河畔的岁月沧桑。如今,这座镌刻着“天下第一关”印记的雄关之下,正激荡着土地变革的澎湃潮声。湖南省沅陵县官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春风,让311.6平方公里的土地破茧重生,曾经碎片化的耕地连田成片,破损的生态重披绿装,沉寂的乡村焕发活力,在古老的辰龙关下铺展开“田畴沃野、茶海飘香、山水相依、百姓安康”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破局:雄关之下谋新篇

官庄镇清晨的阳光掠过辰龙关连绵的茶园,洒向海沙坪村的稻田。69岁的村民张建国总会沿着新修的田埂走一圈——这片曾经“三亩地分五处,牛都转不开身”的耕地,如今已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田埂上的露水折射着丰收的希望。

但在三年前,官庄人面对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作为沅陵县东部的门户重镇,官庄镇35个行政村星罗棋布在山地丘陵间,耕地像“补丁”一样散落山间,2920个地块中,近七成面积不足5亩,大型农机难进场,灌溉水渠年久失修,“种一亩亏一亩”成了不少村民的心病。沃溪矿区的老矿工还记得,那时的矿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裸露的山体在暴雨后常引发滑坡;主埠溪村的主妇们曾为家门口的污水沟发愁,垃圾乱堆、蚊蝇乱飞成了美丽乡村的“拦路虎”。

“土地是根,土地不活,乡村难兴。”沅陵县委书记在官庄调研时的这句话,点燃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火种。县委、县政府迅速将申报、实施官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工作列为“头号工程”,成立由县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12个部门抽调32名骨干组建工作专班,在官庄镇设立项目工程实施办公室,构建起“县里统筹、部门协同、镇村落实”的三级作战体系。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每周一次现场调度会、每月一轮进度通报、每季一场成效考核,让各部门从“各管一摊”变为“攥指成拳”。

项目的实施,关键在规划。项目专班带领技术团队历时3个多月,摸清了314.38公顷耕地现状,踏勘了13处生态受损点,走访了20余处传统村落,召开了60多次座谈、屋场会,征求了20多个单位、40多个集体经济组织意见,描绘出官庄镇“一个中心、四个示范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蓝图:集镇中心通过“白改黑”道路升级、雨污管网改造焕发新颜;辰龙关产业融合示范片串联茶旅、文旅资源;海沙坪土地整治示范片打造连片农田;沃溪生态修复示范片重现绿水青山;马家坪人居环境示范片留住乡愁记忆。

资金难题的破解,让蓝图有了落地的底气。沅陵县委、县政府创新全域项目“财政投、企业帮、银行贷、市场补”的多元筹资模式:整合县级财政涉农、林、水等各类资金2.11亿元,重点投向农田、水利;辰州矿业、西澳矿业等驻地企业安排7224万元,反哺家乡矿山生态修复;向省农发行融资2.32亿元低息贷款,支持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形成资金闭环。8.1亿元的总投入,如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滋养着土地整治的每个细胞。

焕新:四脉同频谱华章

(一)田畴织锦:碎地成方粮满仓

海沙坪村的田埂上,收割机正沿着笔直的田垄驰骋,金黄的稻穗卷入机身,留下阵阵稻香。“以前5亩地分成7块,最大的不到1亩,插秧、割稻全靠人工,累啊!”张建国站在田埂上,望着连片的稻田感慨万千。如今,他家的零散地块通过“小改大、陡改缓、碎改整”并入百亩农田,灌溉水渠通到田边,机耕道路直达地块,亩产比往年增加。

官庄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用“绣花功夫”重塑耕地格局。采取移土培肥、坡改梯田、地块合并等方式,新增耕地77.5公顷,建成百亩以上连片耕地7片,面积小于5亩的耕地图斑减少7.2%;314.38公顷高标准农田里,混凝土灌溉渠纵横交错,田间道路四通八达,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

全域项目的实施,让土地“颜值”得到提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增长。2024年,官庄镇粮食总产较整治前增加552吨,村民种粮收入新增132.5万元。镇里成立的土地合作社统一流转新增耕地,引进优质稻种和绿色种植技术,按“保底租金+盈余分红”模式让村民受益。“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一亩地的收益顶过去两亩!”海沙坪村种粮大户宋四海算起收入账,脸上笑开了花。

(二)山水含情:生态修复展新颜

杨家溪的堤坝上,村民们正悠闲地散步,清澈的溪水在新建的生态堤坝间流淌,岸边垂柳依依,远处青山如黛。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雨天看海、晴天吃灰”的水毁重灾区。2021年汛期,洪水冲毁了原有土坝,淹没耕地200余亩,村民出行只能靠临时搭起的木桥。如今,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堤坝坚固耐用,沿岸种植的护堤林绿意盎然,既保护了耕地和生态,又能汛旱并防,成为防洪观景。

生态修复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通过全域项目的实施,在沃溪矿区,曾经的废弃矿坑被回填平整,种植了楠木、桂花等乡土树种,120公顷裸露山体披上绿装,新建的生态公园里,健身步道蜿蜒其间,成了村民晨练的好去处。界亭驿村的溪流经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建设,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村民们又能在溪边洗菜浣衣,孩子们重拾了摸鱼捉虾的乐趣。

金洲溪等7个美丽村寨的建成,让乡村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主埠溪村实施“厕所革命”,家家户户用上卫生厕所;马家坪村开展垃圾分类,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界亭驿村修复古民居,青石板路连接起家家户户。村民们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草,村口的文化广场上,傍晚总能听到欢快的广场舞音乐,幸福的笑容映在每个人脸上。

(三)茶香药韵:产业融合促增收

辰龙关观光园的茶园里,游客们正品尝着刚冲泡的碣滩茶,茶汤清澈明亮,茶香沁人心脾。窗外,300多公顷茶园层层叠叠铺向远山,采茶姑娘的身影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这茶比往年香多了!”来自长沙的游客李女士赞不绝口,她不知道,这片茶园经过品种更新和生态改良,茶叶品质已提升一个档次。

全域项目的实施,让官庄镇特色产业插上了翅膀。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双泉、鱼儿山等村开发200多公顷黄柏药材基地,药企提供种苗和技术,村民负责种植,采收后按保底价收购。界亭驿、太平铺等村的老茶园完成提质改造,引进“黄金芽”“中黄3号”等优良品种,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叶单价提高30%以上,亩均增收2000元。

全域项目的实施,让官庄镇“农业+旅游+文化”得到了融合发展,让土地生出更多“金疙瘩”。辰龙关完善了游客中心、观光步道、茶文化体验馆等设施,推出“采茶体验+茶艺学习+民宿住宿”的旅游套餐;红军“火把”照亮辰州坪、夜过王家田等红色故事被挖掘整理,打造红色研学线路。2024年国庆、中秋假期,官庄镇接待游客8万人次,较上年翻番,200多家餐饮民宿、特产商店收入同步增长,5000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四)四区联动:示范引领树标杆

官庄集镇的农贸市场里人声鼎沸,新修的柏油马路宽敞整洁,两侧商铺招牌统一亮眼,管网改造后再也没有“雨天积水、晴天堵管”的烦恼。集镇上的人们都在赞赏全域项目带来的变化,集镇中心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集聚效应显著增强,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

辰龙关至界亭驿产业融合示范片里,古驿道串联起茶园、民宿和文化景点,“游辰龙关、品碣滩茶、住农家院”成了热门旅游线路;海沙坪至太平铺土地整治示范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不仅产出粮食,更成为“稻浪翻滚”的田园景观;沃溪生态修复示范片,昔日的矿山废墟变身生态公园,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马家坪至主埠溪美丽乡村示范片,干净整洁的村落、错落有致的民居,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

四个核心示范片如同四颗明珠,被乡村公路串联成链。在辰龙关产业示范片,茶旅融合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在海沙坪示范片,连片农田带动粮食增产20%;在沃溪示范片,生态修复让森林覆盖率提高6个百分点;在马家坪示范片,人居环境整治让村民满意度达100%。四区联动、各美其美,共同勾勒出官庄镇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轮廓。

致远:经验弥香启新程

辰龙关的茶香飘向远方,也捎去了官庄镇全域土地整治的宝贵经验。这场历时三年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实现了村村受益,人人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更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官庄模式”,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列入《湖南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入选全国第三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

规划引领绘蓝图是项目成功的前提。官庄镇坚持“全域统筹、三生融合”理念,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整治模式,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纳入一盘棋。“一个中心、四个示范片”的布局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机制创新聚合力是项目推进的保障。“三级推进体系”实现上下联动,多元筹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村民参与机制凝聚共建合力。特别是“新增耕地指标交易+产业收益反哺”的闭环模式,让土地整治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为项目长期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

民生为本增福祉是项目的核心追求。从平整土地让村民种粮省力增收,到修复生态让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再到发展产业让群众致富门路更宽,官庄镇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村民议事会、监督小组等方式,让群众全程参与规划、建设、验收,从“要我整治”变为“我要整治”,真正成为土地变革的主人。

产业融合促长效是项目发展的关键。官庄镇不满足于“修田造地”的表层整治,而是深耕“土地整治+特色产业”的融合路径,让整治后的土地既产粮食又产风景,既增良田又增收益。茶叶、药材、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土地资源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了“整治一片、激活一片、富裕一片”的良性循环。

夕阳西下,辰龙关被镀上金边。山脚下,村庄炊烟袅袅;茶园里,晚风送来清香。如今的官庄,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甜了,对未来的盼头更足了。这场土地的新生,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辰龙关下的潮声仍在回响,官庄镇的发展还在继续。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经验和模式,如同辰龙关的茶香一般醇厚绵长,正飘向更多需要的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