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间的守候——看怀化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09 08:42信息来源:怀化新闻网

青砖黛瓦间的守候

——看怀化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非遗传承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通讯员 吴俞贤 付俊华

初秋时节,走进会同县高椅古村,这里有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飞檐翘角的明清古宅、雕花精致的木格窗花,仿佛都在诉说着数百年的光阴。

高椅古村是我国保存较完整、建筑规模较大的古民居村落。整个村落以村中的原五通庙为中心,呈一朵梅花状分成五个自然群落,古村建筑整体布局按梅花状排列。村落道路纵横交错,巷道与封闭式“窨子屋”庭院呈“八卦阵式”布局,进入村中,如入迷宫。

“高椅古村完整保存了104栋明清古建筑,每栋房屋的布局、雕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古村讲解员杨世淦介绍,高椅古村建筑形式分为穿斗式木板壁建筑和典型的湘西“窨子屋”两大类,房屋建筑多有彩绘和木雕。

古建筑的墙头、院墙大都装饰有精美的诗词、壁画,门窗都是隔扇花式样,花纹各异,寓意深厚、雕刻技艺精湛。家家户户的木雕窗花常常暗含寓意,不仅蕴藏了高超的雕刻技艺,还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只小老鼠寓意着“数一数二”,蝙蝠仙鹤寓意着“福寿绵长”……

木雕窗花按其图案分为:文字表现式、花草表现式、飞禽走兽式、几何图案表现式。

“目前,木雕窗花都保护较好,但呈现的壁画多为修复后的成果。”会同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何礼旦告诉记者。

建筑保护,首要在于科学的修缮。需组织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团队,深入钻研传统建筑工艺,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样恢复”,不新增内容,不追求过度美观,尽量保持建筑原有风貌,避免对文物本体进行改动。

走进高椅剪纸研习基地,会同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椅剪纸传承人黄杏正手持剪刀,在一张红纸上娴熟游走。这项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椅剪纸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黄杏手持剪纸作品详细介绍,“它不仅表达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还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老人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深厚感情。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黄杏8岁开始学习剪纸,12岁便能独立创作,至今已坚持80多年。对她来说,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记忆的传承。

突然一阵高亢的号角吹响,打断了记者的思绪。远处的月光亭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椅傩戏正在精彩上演。

表演者头戴木雕面具、身着传统戏装,且跳且唱,氛围浓厚。随着乡村旅游兴起,傩戏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品牌。高椅傩戏历史悠久,现存《杠菩萨》《傩娘探亲》等经典剧目,其中《杠菩萨》已传承两百多年。它由侗家人世代口传身授,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近年来,会同以“保障传承人谋生”为基础,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技艺创业、开展产业开发,实现“以技养艺”,进而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

同时,依托民间爱好者、民间艺人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群体,收集各地流行的传统技艺、民俗等与非遗相关的线索。筛选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项目,申报纳入非遗保护名录,之后开展针对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保护不是“圈起来”,而是要让古村落融入现代生活。

“以前古村提质改造,不知道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现在有了‘规矩’,心里踏实多了。”何礼旦口中的“规矩”,正是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的《怀化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这部地方性法规明确了古村落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的范围,规定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严禁擅自拆除、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木构建筑。

全市现有18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全市传统村落总体呈现出“多核—带状集聚”的空间格局特点,侗、苗、瑶、土家等49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基本保留了当地居民最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每一个传统村落相对完整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村镇格局、历史渊源和民族传承。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自然消亡和损坏正在加速,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急需先立的原则,及时调整立法规划计划,在制定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时,将《条例》列入2018年立法调研项目和2019年立法审议项目,积极推进有关立法工作。并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怀化的传统村落保护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

从列入立法计划到启动立法,再到历经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班多次深入基层倾听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心声意愿,前后召开各类座谈会30多场次,常委会组成人员及社会各界提出修改建议意见940多条,反复修改16稿,经归纳梳理消化吸收修改意见390多条。

《怀化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共26条,对适用范围、管理职责、保护规划、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传统建筑维护修缮、发展利用和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规范,为怀化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荆坪古村位于中方县,古村内青石板路蜿蜒延伸,古色古香的路灯映照着修缮一新的明清庭院,三叠月塘的荷花随风摇曳,与修复后的码头、河道相映成趣。

荆坪古村系明至清时期古建筑群遗存,保存有潘氏宗祠、五通庙、关圣殿、三叠月塘、古驿道、节孝坊、宋代古井等,是典型的南方农村民居村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庭院错落有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颇佳。

今年以来,中方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村落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整理。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村落,如今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

《条例》施行后,市人大常委会并未止步于立法,而是持续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届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立法评估等多种法定监督形式,确保《怀化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确立的各项法条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保护成效。累计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交办查出问题清单100余个,有效地督促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履行保护职责,及时发现和纠正了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扎实推进,为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留住美好“乡愁”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