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农产企业积极投身产业扶贫现状调查
凤栖霞枝扶贫济困
因为禽流感,因为市场周期性变异,今年以来的蛋鸡生意一直差强人意,萎靡不振的市场行情对雷华英着实是个考验。“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公司的鸡蛋卖到 8 毛钱一个,现在只卖 5 毛。”她快人快语,“公司存栏蛋鸡20 万只,每天下蛋 19 万到 20 万个左右,如果销售不给力,那的确会是个大麻烦。”主业不振的现状并未让她一蹶不振,她瞅准市场空当,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利用鸡粪加工有机肥这块业务,做得就不错。“我们公司年产30 万吨有机肥,目前的价格是每吨 800 元,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和周边用户,还远销贵州、广西部分地区。”她说“2014 年是鸡蛋行情的高峰期,现在正是低谷,这个周期性很正常,估计 8 月起市场就会慢慢变好”。
麻阳蓝凤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华英下过岗、摆过地摊,开过服装店和小饭店,于 2010 年从广东回乡搞养殖,两年后创办公司。来自农村基层又回归农村基层,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经历,使她对于“贫困”两个字有着痛彻感悟,所以一俟事业初成,她就积极帮助贫困乡亲摆脱困境。蓝凤凰对于一众受益农户而言,最大的魅力或许并不在家门口就业、像城里人一样可以按月领工资上,而在同时还能保底分红上,2016 年,公司捆绑的 79 户农户股东,一共分到 40 万元真金白银,今年亦将如法炮制。
年逾不惑的夏小伟是麻阳兰村人,因为家穷,做了上门女婿,守着几间破旧木板房土里刨食。蓝凤凰崭露头角之际,他的两个孩子进厂上了班,家里开始有了工资收入,后在扶贫办牵头帮助下,夏小伟本人通过农村商业银行获得 5 万元免息贷款,以此为股本,摇身一变,成为蓝凤凰的一个股东。2013 年,风生水起的蓝凤凰来到兰村乡大坳村投资设厂,夏小伟夫妇进厂上班,双份工资收入加上入股分红,让他很快还清债务,建起新房,彻底脱贫,最终实现“母鸡变凤凰”的人生传奇。行将知天命的尹秀富是残疾人,曾经搞过西瓜种植,因为劳动力不行,产业做不大,生计陷入困顿。雷华英闻讯后让他凑钱买了个慢慢游,专门为公司往县城单向送货,由此获得第一份固定收入。随即,蓝凤凰还将尹秀富的妻子也安排进厂,专事食堂服务工作,两口子坐拥每月 4000元以上收入,生活大为改善。如今的“蓝凤凰”
除养鸡下蛋、加工有机肥外,还种植了红芯猕猴桃、百合等花卉苗木,饲养着南江黄羊,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由此有能力眷顾近 20 位半边天,让她们凭借双手创造价值,一改以往终日围着孩子和灶台转,闲来除了打牌就是看肥皂剧的乏味日子,家境也有好转。
2016 年,为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蓝凤凰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委托帮扶规模,100多户贫困农户与公司签订了委托发展蛋鸡养殖产业项目的协议,小额信贷委托帮扶资金达 500 万元。据测算,500 万元资金可发展蛋鸡养殖 3.3 万羽,年获利 97 万元,贫困农户户均增收可达 1 万多元。由于创业有成、扶贫有功,2016 年底,蓝凤凰被全国妇联、科技部、农业部联合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声名远播遐迩,成为一方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生力军。
动若狡兔静若楠竹
2005年,刘会求从邵东老家来到通道创业,创办了湖南惠龙兔业发展有限公司(前身湖南惠龙草业有限公司),即今湖南耶啰耶兔业发展有限公司,埋头浸淫十多年,终成一方兔业“农”头。
该公司是通道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其今年规划建设的30个标准化兔肉养殖车间,全部用于产业扶贫,就近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就业 60 人。
记者采访刘会求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表示公司正加紧项目建设,今年迄今已建成逾万平米、20 多个养殖车间,全部是标准化车间,每个面积有 660 平米,造价 80 万元,其中政府帮扶建设资金 50 万元,自筹资金 30万元,全部养殖车间将在八九月份建成。他说项目建成后,将形成 60 万只兔子的年出栏量,可带动该公司委托帮扶的 3500 多名贫困人口集体脱贫,保证兔子们“养得出、卖得了、有钱赚”,这不光是耶啰耶兔业的核心经营宗旨,也是刘会求之于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一份朴实而庄严的产业扶贫、产业脱贫承诺。他介绍,项目建设这一块,政府帮扶资金占到全部建设资金 60% 左右,按照先建后拨原则,资金正逐步到位,只是上级拨款进度与项目建设进度不尽同步,稍有迟滞,使得公司资金周转有点儿困难,“希望这个问题引起领导重视,能够加快帮扶资金的后续拨付进度和力度”。
觊觎“三湘兔业航母”的耶啰耶兔业,发展目标至高致远,正规划投资 6500 万元,以五年为建设周期,奋力构建“500 万只肉兔养殖及 3000 吨兔肉深加工项目”,通过“公司 +合作社 + 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五大环节健康养殖产业链,力争五年内挺进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列,并进军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兔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从而有能力带动更多养殖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并驾齐驱,共同致富。
那边厢动若狡兔,这边厢静若楠竹。栖身于洪江区大山深处的恒裕竹木开发有限公司,正被竹制砧板、竹制家具板材、竹制线条板材、竹地板等一溜“竹当家”的大进大出,滋养得桃红柳绿,活色生香。 “这段时间我们正准备搞个项目,当然与产业扶贫有关,相关方案正在上报,有待政府部门批复。”他坦承,开发扶贫产业,其实对公司未来发展也十分有利,有助于公司整合并夯实原材料产业链,从而企农双赢,但“项目要顺利实施,靠企业单打独斗不行”。他透露“资金方面企业垫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方案出台后要到省里去汇报,“现在上级都在忙,似乎还顾不上这个事情”。
关于产业扶贫,朱海峰认定“穷人跟着能人走”的大道理,直言这是捷径,有时也是瓶颈。进驻红岩乡这些年来,恒裕竹木激情路演,业绩蒸蒸日上,对当地三农也有显著贡献,其余不提,每年光工资就要发上千万元,360 名员工队伍中,绝大部分就是当地林农,女工月入 2500 元 -4000 元,男工进项3000 元 -5000 元,拍案击节者不在少数。
众望所归“保护底价
现实情境下的一个社会共识是,善于产业扶贫并做出成效的农产企业是好企业。“我们跟林农签订长期收购合同,收购价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确保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稳定脱贫。”朱海峰说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农户们最关心也是项目操作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给他们保底价,农民才会觉得“有搞头”。
上述妙论与钟果林不谋而合。近段正值魔芋种植黄金期,湖南博嘉魔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果林,正携手团队一边布局种植链,一边上门服务,为种植户们提供技术辅导,在选地、起垅、下种等等环节,手把手教会大家提高种植水平和产量。“我是农民出生,知道农民需要什么。”钟果林是会同县连山乡人,曾在广东中山等地打过工、做过餐饮,后返乡创办公司,专攻魔芋产业,如今成效渐显。2016 年,博加魔力麾下的魔芋种植户们,共向公司销售了近 2000 吨鲜魔芋,公司起初设定的最低保护收购价为 1.5元(每 500 克,下同),实际达到 2 元,今年也是这个价,全现金结算,广大农户旱涝保收,因此争先恐后,钟果林相信“最低保护价是最能调动大家积极性的东西”,预言今年秋收时估计就不止收个千把两千吨了,会多出不少,但“不管农户送多少来,我们都可以按不低于保护价收购”。会同民间有加工魔芋豆腐的习惯,钟果林说公司相关 120 多户魔芋种植户,不少也兼营此道,使得大量鲜货未能如当初协议销售给公司,但“只要老百姓自己加工有钱赚,他们想怎么处理都可以”。
钟果林说,中国魔芋产能占到全世界63% 左右,魔芋产品属全球 10 大保健食品之一,但真正能种植魔芋的地方并不多,“这种健康食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供不应求”,因此她本人十分看好魔芋产业的市场前景。
作为中国魔芋协会的理事单位,博嘉魔力公司积极配合扶贫办参与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在会同县 67 个扶贫村整村推进,直接带动扶贫户 2139 户、8000 度人发展魔芋产业,其扶贫张力、招财魔力正远播四方,惠及八面,目前公司已与芷江、通道、洪江、沅陵以及会同本地 5 个县签订产业联盟协议,与 100 多个扶贫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魔芋产品回收合同,金针白银的“保底价”,确保农户魔芋产品无销售后顾之忧。
但不管大力发展魔芋生产,抑或藉此主动参与地方产业扶贫,困惑与矛盾也是很现实的混搭,不能刻意回避,有待积极应对。“资金的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这个问题就不特别强调了吧。”钟果林认为,像她这种返乡创业者,一门心思要在家乡建功立业,做出一番事业来,但光凭一腔热血和梦想是不够的,仅有能力也不能包打包唱,还需要兼顾很多别的东西。“我这几年走下来,仍然常常感到有些无奈,有些无助。”她说扶贫是个好政策,看得见摸得着,但在基层操作环节,却难以确保百分之百落地到位,原因很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部分关联人群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还在等靠要,缺乏主动创业、积极脱贫精神。
“我发展大家搞魔芋生产加工,给他们送种子、送技术、送管理,有些人还不配合我们,弄得我们剃头挑子一头热,比较尴尬。”碰软钉子的经历多了,结果碰出经验来了,钟果林随机应变换个套路,先是自己把生意做开、公司做大做强,以此刺激农户跟进,效果好多了,不少起初观望消极的农户接踵上门,主动要求做这个项目,不再讨价还价,“要我做魔芋”变为“我要做魔芋”,社会效应随即喷涌,“所以产业扶贫同样要讲究市场规律,必须依靠市场发力,光有政府主导、企业推进不够。”她总结道,参与产业扶贫的农产企业,如果做不出好效果、好效益,农民就不会相信你,更不会跟你做、上门找你做,“这不是简单设定一个保底价或者最低保护价,就能决定的事情。”
“农”头催生“我要脱贫”
怀化广大农产企业纷纷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产业扶贫。据市农业委提供的数据,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2929 个,其中规模以上 211 个,涉及粮食、畜禽、果蔬、油料、茶叶、水产、棉麻、竹木及其他共 9个农产类别,2016年直接营收超过327亿元,带动农户数为 80 万户以上。
“怀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还可发挥更大作用。”国家统计局怀化调查队综合科负责人周乐林介绍,为了解怀化农产企业参与地方产业扶贫的情况,该队最近走访了市扶贫办、市农业委,以及部分相关企业,发现后者参与地方产业扶贫的成效可圈可点、各有各精彩,同时也大有潜力可挖。今年初,市扶贫办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从操作层面详细架构了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的主要路径。
深度介入产业扶贫的带头大哥们,不少受资金问题困扰。恒裕竹木每年原材料购买投入均在 3000 万元左右,每月工资给付也需 90 万元,加上大额利息支出,时感资金运筹压力大,希望政府给予相关政策优惠。麻阳蓝凤凰直指,农产企业融资渠道仍然不尽畅通,贷款流程阻隔重重,“资金有缺口是常态,如有更多办法大量注资,企业更有能力创新发展,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技术推广与品牌打造力度不强,是农产企业普遍面临的又一大短腿。博嘉魔力负责人称,由于低海拔地势和气候影响,推广种植魔芋的技术难度不小,同时因为没有规范标准和既成品牌优势,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蓝凤凰总经理说长期来看蛋鸡销路不愁却愁价格,价格上不去品牌就打不响,部分农户对产业带动效果心存疑窦,建议农业部门、借重社会力量,加强对农产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度。
“产业扶贫应讲究长效机制。”雷华英坦言,“产业扶贫让百姓广泛受益,但可持续性有待强化。”她分析道,在政府和相关企业大力帮助下,贫困户们很快就能脱贫致富,然而由于他们普遍没有形成自属产业,一旦扶贫资金和银行贷款抽走,他们就只有工资没了分红,只能勉强糊口,比较容易返贫。她认为“扶贫资金的投放力度应该加大,同时集中到当地少数几个带动能力强的农产企业,这样才能集中火力,发挥杠杆作用”。
耶啰耶兔业在市场拓展上不存在任何困难,然而刘会求却感叹美中不足的是,公司从委托帮扶贫困户中招纳合格工人是个烫手山芋,今年全部 30个养殖车间建成投产后,尚需 80 名工人,还只招到 30 来人,缺口很大。
由于当地青壮年劳力都在外面打工,能够招聘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最大的已有65岁高龄, “这个矛盾有待政府帮助解决。”刘会求同时寄望于“相关职能部门还要组织加强对贫困村民劳动技能的培训,这对他们脱贫致富有利”。
朱海峰认为,产业扶贫应当作为地方扶贫的中心工作、重心工作常抓不懈,注重培植造血功能,不能追求一锤子买卖。在此过程中,扶贫资金应整合使用、统筹使用,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搞排排坐吃果果,这样才有效益。与此同时,产业扶贫“尤其注意不要养懒汉”。
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到不少相关农产企业负责人异口同声地表示,关于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很多东西跟农民不说不行说多了没用,他们最讲究吹糠见米、立竿见影,所以时至今日,“我被脱贫”仍在一定程度上期待格调优化理念提升,最终兑现为“我要脱贫”。产业扶贫需要农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推动,才能抓出成效和长效,这已成普遍共识,因为农业经营项目周期性长,市场变化快,离开“农”头带动,靠农户单打独斗,无异于以卵击石。实践证明,有龙头带动、保底价垫底,农民没了后顾之忧,参加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高很多,假以时日,“我被脱贫”自然而然就会让位于“我要脱贫”,则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终将厚积薄发,大见成效。(本报记者 杨林斌)
相关链接:
制约产业扶贫的主要瓶颈因素
政府层面:一是资金整合难。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关于贫困县资金整合的文件,但缺乏具体操作办法,资金使用范围仍受多种因素制约,县级顾虑较多,资金整合的路径还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二是政策落地难。有的地方政策设计“很丰满”,但具体操作“很骨感”。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贫困户的脆弱性,决定双方均怕担风险,有的地方在政策设计上实际将风险全部交给贫困户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贫困户名义贴息贷款,贴息贷款交给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再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这样导致贫困户怕担风险而无贷款意愿,金融机构怕担风险而不敢向贫困户直接融资。有的地方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贴息贷款和具体操作办法还难以落地。三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合适的产业门路,两者之间“窗户纸”没有捅破, “寻锅补”的与“要补锅”的无法链接。
市场主体层面:一是部分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企业规模小,注册资金不足。各地扶贫产业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带动能力较弱。二是少数市场主体动机不纯。少数市场主体在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对贫困户大多开的是空头支票;有的套取了优惠政策后,给农民的苗种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贴息贷款,对贫困户的分红实际上是财政的贴息,没有真正让贫困户得利。三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市场主体在扶贫的过程中怕麻烦,怕担责任,担心拿了贴息贷款后,要承担包保责任,贫困户不脱贫就脱不了干系。
银行层面:扶贫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另一方面,政府风险保障金不足,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扶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提高门槛来降低风险,比如要求贷款人年龄要在60岁以下等。
保险层面: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低,产品保障额度过低,保险责任过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保险品种不多。如在特色种植业、种养业中,现在仅有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保险理赔程序复杂,保险公司、农户对保险合同的解释各说各话,理赔困难。
贫困户层面:一是思想焦虑。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群众往往是“怕”
字当头,“难”字挡路。一方面,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担心不能选准产业,存在风险。二是能力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一定技术的种养模式学不会。三是认识有误区。受以前各种惠农政策、 “输血”式扶贫影响,大多数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 “等、靠、要”思想严重,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少数贫困户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