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5 15:25 信息来源:怀化市供销合作社
6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木洞村杨梅产业园里,一台自动采摘摇晃机正卖力地“扭动”身体,树上的杨梅随之纷纷落下,掉入采摘机上早已架好的大网中。
“以前人工采摘每天只能采几十斤,现在用自动采摘机,十几分钟就能采完1棵树,省时又省力。”怀化市供销合作社合作企业湖南佰诺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婵笑着说,“这就是科技的魅力吧。”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大省。“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话,为湖南省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湖南供销人行动起来。从2017年开始,怀化市社与省供销电商公司启动“智慧供销”云平台项目建设,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电商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资源无缝对接,改变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产品品牌、物流配送、农产品溯源等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科技的助推下,“能栽树的地方都栽种了杨梅”的木洞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木洞杨梅产业园位于坳上镇响水村和木洞村的交界地,是靖州县重点建设的国家现代产业园之一,总投资2.89亿元,规划建设面积620亩,其中杨梅基地500亩。产业园内,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
4月9日,在外地出差的杨文婵打开手机,连线木洞杨梅产业园监控平台,查看果树的结果量、饱和度以及有无病虫害等。“有了智慧监控平台,我经常出差也就没有顾虑了。”杨文婵说。
“杨梅比较娇贵,经不了风吹雨打。风太大,杨梅花坐不牢;雨太多,杨梅果甜度低。”杨文婵介绍,智能化温室大棚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棚内有各种监测设施和土壤传感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各项监测数据。运用智能系统,基地内可以智能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并及时了解每个大棚是否缺水缺肥,极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节约了生产成本。
“以前看天种地,现在看屏幕种地。不仅效率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也得到很大提升。”杨文婵表示,大棚里种植的杨梅果大果匀甜度高,还能提早上市。去年,1斤东魁杨梅卖到了280元,让当地梅农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智慧农业以其智能、精准、科学的生产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梅农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而木洞村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不断通过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6月5日,正值杨梅采摘季,木洞村村民黄同来的杨梅园迎来了前来采摘的游客。人们站在树下,伸手即可采下心仪的杨梅,放在口里一咬,满嘴汁液,唇齿留香。
“以前杨梅树普遍超过5米,想要吃杨梅还得先学会爬树,不然只能‘望梅止渴’。”黄同来说,树太高既难以采摘,又不便于管理,杨梅优果率低。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怀化市社和产业园聘请了浙江省农科院相关技术人员,对全国50多个杨梅品种进行矮化试验,树高控制在2米左右,并观察矮化后的果树结果量如何、甜度是否达标等,试验成功后在本地推广。现在,已在响水、城郊、梅园、管团、铺口、江边等杨梅种植村开展杨梅矮化整形修剪示范500亩,杨梅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
木洞村的旅游业也日渐兴盛。每年杨梅节期间,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旅游经济收入近8000万元。农户加工制作的杨梅酒、杨梅饯,以及家里养的土鸡土鸭等,也都成了紧俏货。
“2020年,怀化市社在产业园安装了农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杨梅的相关信息。”杨文婵介绍,在市社的支持下,产业园里还建起了电商服务中心,让杨梅“触网”销售。现在,顺丰速运、京东物流也已实行“快递树下驻”,通过全程冷链物流,杨梅可送达全国177个城市。
记者了解到,随着科技投入、产业发展,产业园的带动力也越来越强。通过劳务合作、委托帮扶、保底分红、订单收购等形式,坳上镇戈盈、坳上、先锋、大开、木洞5个村635户2390名贫困人口受益。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关键是要找准问题、补足短板。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园的示范带动,让农业生产出现更多的科技场景,让村民在决胜全面小康路上阔步前行!”怀化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基联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