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0 11:33 信息来源:怀化供销合作联合社
千年茯苓“靖”彩蝶变
——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纪实
金秋十月,靖州大地茯苓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0月17日,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在“中国茯苓之乡”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幕。大会以“‘茯’聚靖州 标准引‘苓’”为主题,全国300余名茯苓产业领域、中医药ISO国际标准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大咖、优秀企业家代表齐聚于此,共绘茯苓产业发展新蓝图。
千年药脉,铸就产业根基
靖州,这片承载着千年茯苓栽培历史的土地,是一座中医药宝库。史载“神农出黔中”,靖州飞山脚下的松林孕育了茯苓与人类最初的邂逅,《神农本草经》中“四时神药”的记载,更为这颗真菌增添了跨越千年的传奇色彩。
如今,靖州已成为全国茯苓产业的核心枢纽。这里拥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涵盖菌种选育、种植、初级加工、精深加工、技术推广、健康服务等各个环节。年销售茯苓菌种4600万包之多,占全国销售总量的80%以上;年交易鲜茯苓10万吨、干茯苓6.2万吨,占全国交易总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素有“十方九苓,七出靖州”之美誉。
靖州茯苓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全县拥有千亩以上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11个、GAP基地3个,为茯苓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全国唯一的茯苓科技产业园,更吸引了71家中医药企业、800多户加工户入驻。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茯苓规上企业15家,成功引进国药、重药、上药、修正等知名企业。2024年茯苓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81.59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县6万余人就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标准引领,叩开世界之门
会标上的ISO标志在镁光灯下格外醒目,它见证了靖州茯苓产业在标准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作为全球中医药标准化进程的重要推手,靖州主导制定的《中医药—茯苓》国际标准,首次在大会现场以中英双语发布。这一标准涵盖从菌种选育到成品检测的257项技术参数,标志着中国茯苓产业正式迈入国际话语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家代表现场评价:“标准化不仅让中国茯苓‘出海’有了通行证,更倒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这一标准的发布,为靖州茯苓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中国传统药材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开幕式现场签约台前,签订了茯苓新菌种研发与产业提升、年产600万袋茯苓菌种及选育繁育生产运营、万吨茯苓(中药材)智能冷链仓储物流运营等6个项目,覆盖科研、生产、物流环节,6个重磅项目落笔成约,为茯苓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国家级菌种选育实验室投入运营,将进一步提升茯苓菌种的品质和产量;年产600万袋菌种基地启动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菌种保障;万吨级智能冷链仓储系统覆盖湘黔桂三省交界区,完善了产业链的仓储物流环节。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生产线到海外仓,靖州正构建覆盖全要素的产业生态圈,推动茯苓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跨界融合,激活产业潜能
靖州不仅是茯苓之乡,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这片土地上,茯苓产业与生态保护、健康养生等领域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目前,靖州已形成了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开发出药品、食品、美容化妆品等各类茯苓产品320余种。学术论坛上一组创新数据引发热议:茯苓衍生品已延伸至80余种功能食品、43类美妆单品和26款文创产品。修正药业推出的“茯苓多糖口服液”月销售额破千万,“茯苓面膜”登陆欧美药妆连锁,传统药材正突破“药匣子”界限,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朋克养生”新宠。“茯苓饮”与草本咖啡的混搭设计,更是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热捧,展现出茯苓产业跨界融合的无限潜力。
靖州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发展模式,通过劳务合作、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入股分红等形式,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五里冲万亩种植基地里,脱贫户杨建国算起了“生态账”:“松林下种茯苓每亩增收8000元,护了青山,富了口袋。”这一模式带动6万余农户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让茯苓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双擎驱动,全链革新突围
大会开幕式上,《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GB/T46506—2025)国家标准正式获批,将于2026年2月实施。该标准由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牵头,联合2家单位历时3年研制,系统规范菌种生产14个关键环节,覆盖场地选择、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等全流程,标志着我国茯苓菌种生产迈入标准化新阶段。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李丁指出,标准实施后,菌种质量合格率预计提升30%,将彻底扭转过去“企业自定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
标准化建设助力靖州打破国际贸易壁垒。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团队主导的《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使“靖州茯苓”获得国际认可,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二。ISO/TC249/SCI主席桑珍表示,依托怀化中医药ISO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将推动“湘药认证体系”建设,为茯苓产品赋予国际通行身份证。
在法治化层面,靖州已形成“标准制定—质量监管—产业协同 ”的闭环体系。2024年建成湖南省茯苓及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参数达588项,实现从菌种到成品的全链条可追溯。同时,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为林下种植基地办理生态产品经营权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2024年林下茯苓种植产值突破15亿元。法治化还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协同创新,靖州拥有茯苓相关专利23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5项,建成全国首个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会上,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为“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专家实验室”授牌,标志着产学研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
产业跃升,迈向全球品牌
在标准化与法治化双轮驱动下,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81.59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全县超30%人口从事茯苓相关产业,吸引了众多中医药企业扎根,共同开发出丰富多样的产品。
2024年“靖州茯苓”品牌价值达313.86亿元,入选中国消费名品,其地理标志产品远销欧美、非洲市场。靖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建设“茯苓产业全链条数字化示范基地”,打造全国首个标准化、法治化示范园区。
“立标仅是起点,行标方见真章。”桑珍在主旨演讲中呼吁,以ISO标准为纽带,构建覆盖种植、加工、贸易的全产业链标准集群,推动“湘九味”品牌走向世界。随着《中医药—茯苓》ISO标准全球推广,靖州茯苓产业正书写着从“资源依赖”到“标准引领”的时代新篇,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靖州方案”。
从“深山瑰宝”到“世界名片”,靖州茯苓的蜕变之路,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标准化与法治化的双轮驱动下,“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传奇仍在续写——2025年,百亿产值仅是起点,全球茯苓产业的“靖州时代”已然来临。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通讯员 徐鲁湘 肖扬琳)
来源 怀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