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4 11:12 信息来源:通道公安
2023年以来,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派出所共调处矛盾纠纷1425起,调解率成功达98%,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这份赶考之路的答卷背后,是该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密结合侗乡社情民意,探索形成以“鼓楼调解”“双语侗警”“情感警务”为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实践。“入鼓楼,知民情;近乡音,解民意。我们力求让侗乡的父老乡亲们感到,侗警不仅是法律尊严的守护者,更是可以倾诉的贴心人。”双江派出所所长龙崇内表示。
鼓楼新语:古调新声解千结
在侗族村寨,鼓楼是文化的坐标,更是智慧的集散地。双江派出所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然生长的智慧,让鼓楼会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活水源头。当村寨出现小矛盾、小纠纷,民警们便会邀上寨佬,在鼓楼前摆上几条长凳,泡上一壶当地特有的油茶,开启一场“围坐在一起”的警民对话。
在这里,法律条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山泉般清澈的说理;矛盾调解不再是刻板的程序,而是变成了亲友般的促膝长谈。
去年深秋,两户人家因宅基地界限问题争执不下。民警没有简单地进行法律宣讲,而是请来寨佬,这位寨中极有威望的老者,在鼓楼前以侗音侗情化解干戈,两家人终于放下成见,共同栽下一排绿竹作为界限。如今,竹林苍翠,不仅明晰了彼此的权属,更成为邻里和睦的象征。
古调新声:侗语警务连万家
在双江镇的鼓楼旁、田野间,民警用流利侗语叮嘱:“阿公阿婆,陌生电话莫轻信,转账汇款要当心……”这乡音亲切,却承载着守护平安的新使命。学习侗语,已成为双江派出所每位民辅警的自觉行动,更是他们融入群众、深耕基层的“连心桥”。
依托“通警大讲堂”,民警不仅掌握日常侗语,更将反诈、禁毒、交通等法律知识精准“翻译”成侗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防范意识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双语警务”有效破解了与村寨老人沟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预防犯罪、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重要支撑。
民警巧妙地将侗族款约、侗歌侗戏等传统元素融入宣传实践。民警赵希亚走进校园,把防诈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侗歌:“远方电话莫轻信,如林中之鸟难辨;陌生链接不要点,似山间野果莫尝……”歌声随孩童传遍村寨,安全 常识悄然入心。古老文化与现代警务在此交融,构筑起一道温暖又坚实的平安防线。
心灯常明:警民情深暖侗乡
在双江这个小县城,警察不只是执法的代名词,更是乡亲们信赖的亲人。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清晨,还是繁星满天的深夜,只要群众需要,民警们总会及时出现。
那年夏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家庭变故和工作压力,独自在派出所门口徘徊。从警27年的社区民警石军敏锐发现,这个小伙子需要帮助,便将他请进值班室,泡上一杯热茶。
“石警官,我觉得人生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小张的声音带着颤抖。石军没有立即说教,而是讲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山区走访时迷路的经历:“那天天黑得早,我又冷又饿,是一位侗族老阿妈收留了我,给我煮了碗热腾腾的油茶。人生的路啊,就像我们侗乡的山路,弯弯曲曲才是常态,但只要不停下脚步,总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这天的长谈,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小张前行的路。在石军警官的帮助下,小张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生活也步入了正轨。
晨雾中,民警们的脚步声再次在青石路上响起;月光下,鼓楼的轮廓显得格外安详。在侗乡的山水之间,双江派出所的民警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法的理性、情的温度、理的透彻,巧妙地编织进侗乡的生活肌理。
他们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践行者,更是侗乡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警民同心的故事每天都在续写,如同一首永不落幕的侗族大歌,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